5500亿资金铺路:沪港通“再造”香港金融业?

2014-11-21 10:09    来源:中国资本证券网

  当“中国制造”在已经被全球所熟悉的时候,中国股票仍未走向国际市场。

  但资本市场的这种封闭格局正被沪港通的推出打破:沪港通允许境外投资者购买至多3000亿元人民币(合490亿美元)的中国内地股票,这意味着市值约2.6万亿美元的568家沪股通标的,将不需经过QFII基金,首度直接面向海外投资者。

  沪港通的另一面,就是为手持大量人民币的国内投资者寻找到一条配置全球资产的新通道:港股通允许中国内地投资者购买至多2500亿元人民币(合408亿美元)港股,这无疑为内地资金出海开辟新航路。

  不仅是连接沪港两大交易所通道的首度全面打通,更深远的意义是,借助沪港通之手,全球资本有望进一步被中国吸引,形成资本回流途径,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沪港通一小步,中国全球化一大步。

  香港新起点

  自沪港通启动以来,“北上”资金充沛、饱满,一直保持主力身份,而“南下”资金则相对体量稀少、充满迟疑。11月20日,沪股通130亿元额度用去了21%,剩余103.88亿元;港股通的105亿元额度还剩102.47亿。

  港股通交投略显清淡的表现背后,实际上并不是因为需求欠缺,有北京券商人士对记者指出,长期以来,中国内地投资者早已通过非正规渠道购买港股。

  而且沪港通温和的开局,并不改背后更为深远的意义。其中最为明显的即为对香港经济的提振作用。

  “首日到底是沪股通交易量大还是港股通的交易量更大,不是我所关注的”,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在沪港通开通前夕就已经明确表示。

  在李小加看来,南向交易将为香港市场带来流动性,而北向交易金额大,券商、投资者、港交所透过其赚的钱亦留在本港。

  “长远来看,世界上最后一座金山便是内地资金重新配置、海外投资,香港只要创造足够的条件,让他们走出去时途经香港,我们就都是赢者”,李小加在港交所专栏博客中指出。

  开通沪港通,对于香港的支柱产业——金融业来说,无疑是直接受惠的。

  金融、贸易及物流、专业服务和旅游是香港的四大支柱产业,亦是香港经济的主要动力,发展成熟。四大支柱行业对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的贡献高达59%,并雇用超过170万人,占整体劳动人口的48%。

  沪港通对于香港金融业的带动作用是最为明确的。

  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香港证券市场上的经营主体达到900余家,远远超过大陆115家的数量。虽然数量众多,但香港本地证券公司,长期与海外金融机构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首先,在客户资源方面,尽管香港的投资者中本地的机构和个人接近40%,但由于香港实行开放的金融政策,其本地金融机构大多为海外金融机构的分支机构,这部分客户多被海外投行抢占,数据显示,在香港股票市场上,这批客户的市场份额超过60%。

  相比之下,香港本地券商的目标客户多集中在本地和外地散户,而这一部分的客户占比仅有大约20%。

  “可以说在香港市场上以欧美券商为主的A组券商占据了证券行业的金字塔。”方正证券一位非银行金融行业分析师指出,以经纪业务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式使得香港本地券商的资本收益率(ROE)常年维持在不超过10%的水平,远远低于香港其他金融机构。

  不过,伴随沪港通的开启,越来越多香港本地投资者加入北上阵营,这或将进一步巩固香港券商经纪业务的客户资源,有利于业务收入的增长。“沪港通的开启对于弥补香港本地券商客户资源的劣势起到了积极作用”,该分析师进一步指出。

  今年四月,将推出沪港通的消息公布,马上激发了香港资本市场的热情,据香港证监会的一项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香港券商净利润总计5.81亿美元(约合35.55亿元人民币),较去年下半年增长41%。上半年券商的成交量增长7%至2.57万亿美元,高于2013下半年的2.4万亿美元。

  另一边,伴随沪港通带动的资本潮涌,越来越多内地资本着眼于香港本地券商牌照资源,并购大潮一触即发。

  今年4月,沪港通消息刚出,国金证券便宣布拟收购粤海证券和粤海融资。此后,西南证券也在6月提出了收购香港上市券商敦沛金融的方案,以快速建立香港业务平台。

  7月,复兴国际完成了对香港恒利证券的收购,9月,国有企业天津滨海新区建设投资集团宣布,拟以现金方式收购时富金融服务集团51%的股份。

  随着时间的推移,沪港通对于香港金融业的长远影响还会更清晰地浮现。

  “内地资本市场与香港市场将实现更紧密的联系,相关措施不仅有助香港市场吸引更多资金和投资者,更让不少已经在其他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企业寻求赴港第二上市可能,以充分受惠于香港市场的高流动性和筹资能力,以及与中国内地的地缘优势。”全球知名的会计师事务所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华北区审计服务主管合伙人张明益指出。

  资本新航路

  在更高层次的视角上,沪港通与建设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自贸区,以及筹建金砖银行、提议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一起,构建成新常态下的中国对外开放新格局,进而倒逼国内的改革进程。

  中国商品早已经是“货通天下”,但是中国的金融体系一方面尚未能匹配中国商业活动的全球化需求,另一方面也未能为开始为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民开通海外投资的通道。

  “可以说,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尚不能完全满足新常态下经济增长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证监会副主席庄心一认为,随着跨境投融资活动的规模不断扩大,我国资本市场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功能要予以跟进。

  在这种背景下,沪港通无疑为中国海外配置资本提供了更新、更有力的渠道。

  目前,美国国债仍是中国政府海外投资的主要标的,数据显示,2013年底,中国持有美国国债规模达1.27万亿美元,约为2000年底的21倍。

  “沪港通开通后,进来的是人民币,出境的也是人民币,这使得人民币从贸易结算币变成了真正的投资货币,并为后续走向储备货币做准备。由此,沪港通对人民币国际化将产生巨大作用。”前述北京券商人士指出。

  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表示,“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对金融体制进行系统改革,即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改进外汇储备经营管理(人民币结算和货币互换),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资本账户开放),这即是正在稳步推进的人民币国际化路径,其中资本项目的逐步开放是重中之重。

  沪港通的成功开通为中国资本走出海外打开了一道新的大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方面此前也曾发声称,有兴趣与上海市场互联互通,但他们亦争取多方合作,至于日后能否进一步发展“星沪通”,大前提是取决于沪港通能否成功推进。

  (徐亦姗)

责编:王慧

相关新闻

更多>>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