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萍孔雀商道:深创投幕后推手 年净利1400万

2014-02-08 11:36    来源:中国企业家网

杨丽萍

  杨丽萍

  迈往56岁的“孔雀女神”杨丽萍,有了新的舞台。

  这位在舞台上坚持了40年的民族舞蹈艺术家,在本应知天命的年纪,没有选择坐吃“皇粮”,而是率领族人传承创作民族舞蹈,并决心一闯资本市场。

  2013年12月23日晚间,*ST天龙(600234)一纸重组公告,将云南杨丽萍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借壳上市的计划曝光。

  2012年,杨丽萍公司接受深创投以3000万入股30%,并表示将在2015年创业板IPO。

  为何突然改变上市路线,转向借壳?据悉,杨丽萍公司今年主打的舞剧《孔雀》加大了市场推广,收益不俗。该公司预计今年净利润将增加40%至1400万元,这也是提前实现其A股计划的重要砝码。

  撤资 逼出“两条腿走路”

  在《孔雀》的宣传册中杨丽萍简介部分,只字未提她在西双版纳歌舞团和中央民族歌舞团的那20多年经历。那一段经历并不让她骄傲。作为一个舞者,真正让她感到自由自在的日子是从她离开中央院团回到云南开始的。也是从那以后,她的艺术与商业实现了对接。

  2001年,云南旅游舞蹈团负责人王红云和朋友找到杨丽萍,请她编一台旅游题材的歌舞剧。15个月里,杨丽萍几乎走遍云南大大小小的少数民族山寨采风,决意用舞蹈来展示云南之美,这是一个野心勃勃的计划。

  2002年底,王红云看着杨丽萍带着上百名采风带回来的演员编排的舞蹈,却被吓住了,这不是她想要的能流行于旅游点、可以邀请观众上台参与的风土表演,她决定撤资。

  为了做自己心目中的舞蹈,杨丽萍卖掉了自己在大理的房子,开始常常出现在商业广告里。靠着从影视圈中拿到的投资加上云南省委宣传部的拨款,《云南映象》终于在2003年3月8日首演。但演出当天,非典禁令下达,观众少得可怜,演完第一场,团队只能先散伙,杨丽萍当众大哭。因为山寨里通讯不发达,很多人失去了联系。5个月后公演开始,一部分演员才归队,开始了到现在已经9个年头的巡回和定点演出。

  在不断的磕碰之中,杨丽萍逐渐摸索出了一套属于她的商业模式:让每个作品都有自己的商业化运作,并实行驻场演出和巡演“两条腿走路”。吸取中央音乐学院作曲家田丰当年在云南做民族文化传习所的教训,走向商演,被杨丽萍叙述成最自然不过的事情,“这是规律,是法则,”她明白,“在国外演出是一定要卖票的,我们学习得太晚。”

  想跳孔雀舞 先买孔雀服

  杨丽萍对商业有一种直觉式的体悟。

  她是白族,原籍云南洱源,1958年生于昆明,后随双亲下放至西双版纳。“我6岁时母亲总把小四背到我后背上,而我最怕背的就是她,因为她比别的弟妹要胖得多,害我在喂猪和做饭时常常东倒西歪站不稳,村里人见到后说:‘哎呀,这是蚕豆背豌豆嘛。’”

  “文革”开始后,出身地主家庭的父亲害怕挨整,扔下妻子和4个儿女一走了之,刚满11岁的长女杨丽萍和母亲一起挑起了家庭大梁。

  1971年的一天,正在小学里做广播体操的杨丽萍,被西双版纳歌舞团团长朱兰芳相中——她的灵动身姿里,一点都看不出生活的苦难痕迹。“小时候,我奶奶在我手心上画了一只眼睛。她告诉我,跳舞是与神对话。”“上朱军节目,他说你小时候很苦啊。我说一点都不苦,不晓得有多好。大自然,劳动,随兴起舞,苦什么苦?”

  为了每月30块钱的工资,杨丽萍二话没说地进了歌舞团,养起了家。未受科班训练的她在专业团里受的委屈和付出的辛苦可想而知。从一岁多就一直跟着她的外甥女彩旗说:“姨妈一直是支撑整个家庭的人。”

  1979年,杨丽萍因主演大型民族舞剧《孔雀公主》,荣获云南省表演一等奖,此后进京表演,震动京城,得以在1981年调入中央民族歌舞团。1986年,她创作并表演了独舞《雀之灵》,一举成名。从开始跳孔雀舞的那天起,她就非常清楚,如果想买一件孔雀服,必须先挣到买服装的钱,才可以去搞艺术。

  “其实,艺术和商业本不是对立的,就像种庄稼一样:种的过程就是挖地、播种、收割,然后需要卖出去,而只要用心耕种就能吃饱,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专业管理者与耀眼投资者

  跳了这么多年舞,身为董事长的杨丽萍,并不喜欢人们把她当企业家看,“我是做艺术的,不是商人。董事长我是挂名嘛,有人在做,很专业的。我不管理,我只管作品”。

  专业管理者指的是杨丽萍公司现在的总裁王焱武,也正是他开启了杨丽萍的资本之路。

  《云南映象》演出一年后,云南映象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杨丽萍任董事长,当时有两位合伙人。后来,王焱武来云南旅游,看了演出后跟杨丽萍见面,决定义务帮她处理一些公司日常事务。王焱武在国外长大,毕业于澳大利亚国防大学,曾任职于香港怡富证券、摩根士丹利及瑞士银行等。

责编:刘紫霞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