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钱“包袱”难改 中小券商研究所深陷生存危机
年关将至,日信证券的上海研究部却被裁撤,一位苦闷的研究员暂时还没有找到下家,为了不让这几天来沪过年的父母担心,他还是坚持每天出门去“上班”。证券分析师——这个一贯被羡慕为高富帅的职业,在小券商率先出现了危机。 一边担心自己部门被裁撤,一边要转型对公司内部服务,还不时被逼着卖报告,为数不多的几个研究员,究竟该扑哪几个市场热点?投资者不买账,公司不认可……这些实实在在的困扰让一些中小型券商研究所进入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内外夹击 中小券商研究所无奈“去产能”
“我们研究所大概快解散了。”一家外地券商在上海的研究所行业分析师忧虑地表示,前几天行业内疯传有分析师年薪800万元,对他来说实在太遥远。
无一例外,中小券商的研究所这几年都经历了多次改革和管理层调整。多家被采访的小券商一般员工目前基本工资都很低,他们对年底奖金预期也都不高。
“年初公司给我们研究所定了几百万元的盈利目标,但基本是不可能完成的。”总部在深圳的一家小券商研究所负责人表示,最近公司开始考虑研究所的转型问题,越发让几位分析师担心自己的前途。去年投行以及资产管理业务相继扭亏,研究所改革就进入了公司领导层的视野,因为这是唯一不赚钱却还在运作的部门。
大体上看,目前国内百余家证券公司中,95家有券商研究所,其中有60多家提供对外服务,但真正能有分仓服务的大约30家,还包括亏损的券商,也就是说,一半以上的研究所是一直不能自负盈亏的。
但目前券商研究所的生存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靠公司出钱养活,为本公司经纪业务、资管部门或客户提供咨询服务,研究所并无经营任务;二是销售研究报告获得佣金分仓收入,研究所自负盈亏。
以前组建研究所几乎是券商展示投研综合实力的一个方面,然而发展至今他们发现,卖方研究的盈利空间不断压缩,公募基金交易量减少,拖欠佣金,研究所不仅难赚钱,还成了烧钱的“包袱”。目前研究所基本是券商的品牌宣传窗口,多数不能带来直接收入,只有几家大券商还能获得相对稳定的收入。
一家大券商研究所所长表示,2007年至2009年研究所要实现盈利十分容易,因为当时有60多亿元的基金佣金总量水平,基金公司数量也不是很多。即使60家研究所都参与竞争,平均每家研究所也能获得上亿元的收入,当时不少名不见经传的小券商也能分得一杯“羹”。而如今基金交易佣金的“蛋糕”不断缩小,参与分食的券商越来越多,再加上不断递增的人力成本,券商研究所的日子就更加难过,“目前前五大研究所,维持一个拥有超过100名分析师的大型团队,一年的成本就上亿元。”有业内人士介绍。
不仅研究所赚钱难,随着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券商之间的分化开始显现,大券商研究所的盈利能力、创新业务能力、抗风险能力都远远高于小券商,在去年二级市场交易量增加的情况下,大券商多数实现利润增长,但日信证券等小券商却亏损,这也不难理解出现收缩研究部门的做法。
考核突围 对内服务探讨市场定价
小券商研究所的生存窘境,不仅仅只有一家,已经有一些研究所不再做卖方服务。据悉,第一创业、金元等券商已经退出卖方业务,不再对外服务。有业内人士估计,目前不提供卖方业务的研究所已有10多家,而一些还在大量做对外服务的有些名气的研究所也增加了对内服务的比重,并且逐步引入一些内部服务市场化定价的方案。研究所,特别是中小研究所何去何从成为业内的话题。
当前成功的证券研究所模式是2000年后从对内服务中走出来的。依靠首批公募基金对研究报告的需求巨大,以国泰君安、申银万国、中金公司为首的券商瞄准这一空白点,模仿国际投行的做法,开始向基金提供对外研究服务。这一里程碑的变革也彻底改变了过去研究所在公司里地位低的局面,并且随着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壮大,迅速扩大影响力,为首的几家大券商如申万、国君、中金、中信等研究所都以大把的真金白银获得了市场的认可,引得众多小券商也纷纷成立研究所并加入到对外服务当中。
如今市场环境内外夹击,小券商的研究所被重新纳入对内服务,但与其它部门的矛盾立刻就出来了。
“最近我们做新股定价,并将研究成果分享给投资部门,结果惹来一堆麻烦,投资经理抱怨我们定价太低,与申购结果差距大。”华东一家券商研究所所长表示,研究员给的是合理估值,并不是申购价、开盘价,而且这并不是可以作为买方短期打新依据的。但投资经理并不买账,指责他们完全没有实用性。
不仅和自营投资部门有矛盾,有券商要求研究所直接和营业部要利润,以此来计算年底考核薪酬,结果研究所不仅得罪了人,营业部却根本不愿意分成,两个部门一直难以达成共识。
“对内服务的最大问题就是不好定价。”业内人士纷纷表示,对外则可以明码标价,或者分仓,或者卖报告。但由于内部人不好算账,在2000年之前国内研究所也一直做不起来。如果只对内服务,研究所不为公司创造利润,又被视为一个成本部门,绩效考核不到位,自然留不住人才,一些中小券商由此陷入了恶性循环,优秀研究员流失,研究所日暮西山。
“研究不分对内和对外,内部客户和外部客户都是研究所服务的对象。”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所长黄燕铭认为,研究部门要为证券公司的各个部门、各种创新提供支持与服务,并通过经纪业务对外实现销售。随着券商各创新业务的展开,各部门的创新需求增加。
关键还在于考核机制。券商相关人士透露,多家券商考虑在2014年内部推行算账体系,将研究业务给公司的经纪、投行、资管部门提供服务都与效益挂钩。
不做“高大上” 特色经营“接地气”
虽然面临各种困难,但业内人士并不认为中小研究所无出路。毕竟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时间不长,未来在研究方向和经营模式上,不同体量的研究所仍旧有各自的细分市场。目前2800只上市公司以及更为庞大的场外细分市场,是任何研究所都不可能全部覆盖的。
对于小券商的举步“艰难”,英大证券研究所亦有体会。新任研究所所长叶旭晨自有很多苦衷,但坚持认为英大证券的研究必须走“内外并举、突出特色”的道路。他表示,“内外并举”指同时开展对外服务和对内服务,即通过对外服务提高公司研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适度分仓;同时开展公司内部的服务工作,尽可能让内部满意。公司认可研究的“价值”所在,在对外服务中才没有“后顾之忧”。
叶旭晨介绍,英大证券研究所要“突出特色”,就是依托股东国家电网公司的行业背景,重点开展电力设备、新能源、发电、节能环保等行业和上市公司的研究。该研究团队在2011年获得“公用事业和新能源金牛奖”,随后斩获“电力设备行业”研究方面的好成绩。对此,叶旭晨略显欣慰地说,这几年一直把电力相关行业当作“提高公司研究工作的突破点”。
据悉,目前市场上有几家小券商具有天然的行业优势,有的是矿业股东背景,矿业集团下的有色公司调研多数会通过他们,有的则是号称新能源行业研究特色……中小券商主攻某几个产业链既有无奈的选择也有主动为之。一位券商研究所所长就表示,这样做既可以降低运行成本,也容易脱颖而出。
“小券商靠公募基金整体派点打分分仓,靠路演和卖报告难度太大,并且销售投入也很大。基本要前25名之上才能获得。”有中部地区的研究所所长介绍,目前公司尝试对内服务参考市场价,因为投行、直投、两融业务都需要研究服务,内部研究所如果能提供优质服务,这些部门也愿意分成。对外则和当地公司合作比较多,例如进行市值管理,解禁股的理财,以及与专户基金合作,通过专项性的研究获得佣金。
万联证券研究所所长傅子恒表示,其实小券商的业务饱和度很高,不做“高大上”的事情,更多的是接地气的具体业务。比如常规对经纪业务的服务,落实到营业部的巡讲,比起明星分析师更贴近投资者,比如对两融业务的报告标的物的折扣等给业务部分具体支持。此外,在集团业务规划方面,研究所也多有参与。目前研究所的行业覆盖大约有八九个,主要集中在二级市场的持续热点,例如新能源、环保、医药、计算机、TMT传媒、电子、商业零售,以中小市值公司研究为主。
被业内视为有本地化优势的特色券商代表——东吴证券研究所副所长寇建勋表示,东吴证券研究所一直是要求内外双轮驱动的。对内做业务支持,经纪、投行、两融、公司战略等都是必须做的。对外研究所对苏州本地公司实现全覆盖,每家公司都有细致交流,外地机构过来不方便,基本会一起调研。此外,行业研究集中火力在几个领域,包括医药、环保、大机械、TMT、消费等。他透露,目前对于大公司则基本不再研究了,重点发掘存在拐点型的公司以及被市场遗漏的股票。值得关注的是,东吴研究所现有31人,行业公司部16人,虽然成本低于大券商,但由于积累的特色就在于苏州本地上市公司,所有人才流失反而很少。
瑞银证券中国证券研究主管侯延琨曾表示,国内券商研究机构除了规模大和小的区别以外,好像很难总结出一个比较好的特色。但其实,券商研究所只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准定位,做出特色,也是完全可以盈利和发展的。
创新加速 市场新机会不容忽视
一方面小券商的压力很大,另一方面金融创新却在为市场提供一个个崭新的竞争平台。所有券商在新的平台上处于相同的起跑线,尽管基础有所差异。自去年以来,无论大小券商,对于研究领域的方向也都有了新的认识。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