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檀:马蔚华是优秀的银行家 二次转型不比速度
马蔚华是相当称职的银行家,现在,他要离开一手带大、打上深刻马氏烙印的招行。2010年6月,马蔚华留任了一次,如果马蔚华是民营银行行长,大概还会继续做下去。
效率与信用,是银行家之所以成为银行家的标志。在中国的银行业,招行是国内外公认的一家好银行,创造了足以令中国骄傲的银行业奇迹,虽然没有引入外部战略投资者,效率却令人刮目相看,连续四年荣膺“世界25家最佳资本利润率银行”,这一指标比很多大而无当的评比,更直击效率本质。有人甚至设想,“如果把交通银行、中国银行托管给招商银行的管理团队,也许是一个成本和代价最小的改革”,让招行在资本市场上演蛇吞象,以银行管理的优质基因取代那些劣质基因,完全符合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宗旨。
近五年,招行以及马蔚华本人开始被人诟病,激烈的同质竞争导致零售等方面优势不再,2004年招行第一次转型,经历了年超过50%的复合增长;2009年招行经历了首次的负增长后,开始发力二次转型。如今,转型尚未显山露水,其中小企业贷款、网络银行还没有到收获期。
并购永隆银行被质疑在境外高价并购,错估市场价格——2008年5月,招行以193亿港元收购永隆银行53.1%的股份,创下了自2001年新加坡星展银行收购道亨银行以来香港银行业最昂贵的一次收购。尖锐的质疑是,马蔚华是否廉颇老矣?能否对得起他的高薪和股票期权?
有趣的是,招行是相对本土化的银行,却是最具国际色彩、境外本土文化的银行。在今年4月举办的博鳌亚洲论坛上,马蔚华回应:招行要实行的是彻底的国际化,如招行纽约分行一半员工是“老外”,拒绝了洛杉矶联合银行的并购邀请,他们不想兼并不存在互补优势、范围不出唐人街的银行,联合银行最终倒闭。虽然收购永隆银行的质疑并未结束,2013年结束五年整合期的永隆银行拿出合格成绩单:永隆银行的资产总额、存款总额、贷款总额年复合增长率分别超过15%、12.6%和23%,净利润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4%,各项指标均高于香港同业的平均水平。兼并永隆银行是战略上策,而永隆银行的业绩说明技术上已接近成功,所有银行界人士都看到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市场机会,各种境外金融机构的并购层出不穷,并购永隆银行不贵。
中国银行业面临新的转型,招行面临新转型,利率市场化与汇率市场化,是对所有银行的现实挑战。哪家银行可以进入高息企业,同时还能管控住风险,哪家银行就能赢;哪家银行能够成功的国际化,成为金融领域的华为,谁就能赢。
在某些业内人士看来,信用卡市场与零售市场的传统优势逐渐远离,此言为之过早。现在的赢利数据体现不出未来的风险,现在的各领域布局,也没有到收获时期。各银行发力中小企业,占得先机应该包括风险控制,而所有这些在疯狂的扩张期,无法体现出来。
马蔚华将二次转型理解为 “主要是管理体制的转型”,将资本管理提到重要位置,降低资本消耗、提升资本利用效率、加强风控管理。与此同时,招行分离大中型企业和小微企业业务,将支行的大中型企业业务收到总行或分行,支行专做小微企业,将苏州小贷中心的模式在全国推广;二是将500万元以下的小微信贷纳入招行零售条线。与其他企业相比,招行在小微企业贷款方面的起步不算早,迈步不算快。马蔚华希望通过风控之后批量对小微企业贷款降低成本,通过移动支付等互联网金融手段降低成本。
二次转型比的不是速度,而是内力。中国银行业改革到了利率与汇率市场化的深水区,如果说一次转型如初学武艺,以快以大以漂亮为上,那么,二次改革以制度、风控与长远的竞争力为上。比拼内力阶段不好看,不漂亮,却是成就大师的必经途径。
马蔚华离任,把遗憾与希望都留给了继任者。传闻继任者为低调的田惠宇,稔熟中国金融运作,有海归背景,对于金融国际交流与零售业务都不陌生。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没有执行力,田惠宇不可能获得具有执行力的领导人的青睐。
今年3月26日,马蔚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我是一个职业经理人,只要股东和董事会愿意,我会一直干下去。”马蔚华先生过谦了,他是中国土壤中能够孕育出的优秀银行家,与民国时期的张公权、陈光甫等银行家们一脉相承。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