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酒令冰封白酒市场 多家酒企一季度增速大滑坡
“限酒令”与此前的塑化剂事件让白酒企业“钱景不妙”。尽管五粮液、古井贡酒和洋河股份今日公布的一季度业绩依然保持了增长,但在“限酒令”的压力下,白酒类企业业绩增速已明显放缓。其中,洋河股份最惨,一季度业绩增速只有6.53%;而五粮液和贵州茅台在一季度则集体遭遇经销商减少预付款的支付。
业绩延续增速
广告费用激增
今日,三家白酒企业同时公布2013年一季报。其中,五粮液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86.76亿元,同比增长5.41%,净利润36.27亿元,同比增长18.91%,基本每股收益0.96元;中端白酒代表古井贡酒的表现也不错,公司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5.65亿元,同比增长18.71%,净利润3.08亿元,同比增长20.12%,基本每股收益0.61元;洋河股份也延续了业绩增长的势头,一季度实现营收63.23亿元,同比增长6.06%,净利润23.56亿元,同比增长6.53%,基本每股收益2.18元,同时洋河股份预计1-6月实现净利润31.74亿元-34.91亿元,同比增长0%-10%。
在一季度旺季业绩延续增长势头的白酒类公司不仅仅只有上述三家企业。此前披露一季报的贵州茅台在期内实现净利润35.93亿元,同比增长21.01%,基本每股收益3.46元;地处华北的山西汾酒期内实现净利润7.52亿元,同比增长32.39%,基本每股收益0.87元。
值得一提的是,“限酒令”并未浇灭企业的广告投放热情,反而刺激企业拿出更多的“真金白银”砸向消费市场,以保持业绩稳定。贵州茅台一季报显示,期内销售费用2.84亿元,同比增长49.39%,主要是由于广告费增加所致;山西汾酒期内销售费用则高达6.89亿元,同比增长54.53%,同样也是因广告宣传费增加所致。
盈利增速趋缓
预收款项大降
尽管今年一季度业绩依然保持增长,但如果将增速这一指标与2011年和2012年同期相比,则会发现多数白酒企业业绩增速在今年一季度已经趋缓,前两年动辄超过50%的增速已然不在。
增速下降最厉害的是洋河股份。相比2011年一季度62.39%、2012年一季度88.82%的“疯狂”增速,公司今年一季度6.53%的净利润增幅只能说是微乎其微。为此,公司今日隐晦地表示,宏观大环境发生变化,对公司盈利能力带来一定影响,公司将适时调整营销规划,确保业绩稳健增长。显然,上述描绘直指“限酒令”这一措施,难怪公司顺势抛出了10亿元的回购方案,以稳定股价。
此外,贵州茅台今年一季度的业绩增速同比也大降了36.59个百分点,其次是古井贡酒和五粮液,增速降幅均超过20个百分点。
值得关注的是,五粮液和贵州茅台的经销商在今年一季度纷纷减少对公司预付款项的支付。其中,五粮液今年一季度预收款项为38.64亿元,同比减少40.26%;贵州茅台一季度预收账款为28.67亿元,同比下降43.70%。
未受“限酒令”波及
啤酒黄酒首季业绩增长
与中高端白酒不同,啤酒因其“平民”的消费水平,并未受到“限酒令”的冲击。西南地区最大的啤酒企业重庆啤酒今日披露了一季度报告,公司首季实现净利润4018.78万元,同比增长8.49%,基本每股收益0.08元。而此前,在2012年,公司业绩也保持了稳步增长,全年营业收入为31.49亿元,增长16.86%,净利润1.59亿元,增长3.53%。
此外,最早披露一季报的燕京啤酒一改去年业绩下滑的态势,在2013年开了个好头。一季度,公司营业收入28.69亿元,同比增9.8%,净利润4549.23万元,同比增20.16%,基本每股收益0.02元。不过,在公司4549.23万元净利润中,有1351.51万元属于投资收益,系控股子公司内蒙古燕京啤酒出售持有江河幕墙股票取得。从主业看,公司期内实现啤酒销量113万千升,同比增长7%,其中“1+3”品牌销量达103万千升,同比增长7%,燕京主品牌销量75万千升,同比增长8%。值得一提的是,与2012年一季度相比,燕京啤酒今年一季度业绩的增速上升了近20个百分点,也摆脱了2012年全年业绩下滑的局面。据了解,由于啤酒行业受到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和异常天气的影响,2012年燕京啤酒总营收130.33亿元,同比增长7.39%,但净利润只有6.16亿元,同比减少了24.6%。
除啤酒外,黄酒也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但由于黄酒有其典型的地域性消费市场,且价格普遍较为亲民,“限酒令”暂时也未对其构成杀伤力。金枫酒业今日披露的一季报显示,公司期内净利润实现了两位数增长,达到7538.25万元,同比增长12.10%,基本每股收益达到0.17元。对比金枫酒业2012年年报,当时处于战略转型过渡时期,公司全年实现净利润1.03亿元,同比下降26.74%,主要是受宏观经济和行业发展环境以及公司内部整合等多方面影响,发展速度有所减缓。公司表示,2013年将着力把握各酒种发展趋势和特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协调发展,加快主业增长,逐步形成跨酒种、跨区域管控模式。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