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融通试点扩容:券商两融“贴身肉搏”
从今年8月底转融资启动以来近50个交易日内,沪深两市融资余额稳步增长了90亿元。相应的,证券金融公司的借出余额也早已超过100亿元。中信证券(600030.SH)与其两家子公司共同拿下了8.49%的两融业务份额,稳坐行业第一把交椅。转融通时代的两融业务正在重新定义券商的竞争格局。
随着第二批试点券商的加入,拥有转融通业务资格的券商已经达到30家。《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整理相关数据发现,上述30家券商有26家截至今年10月两融业务排名在行业前30名之列。因此转融通试点资格基本与行业券商两融业务份额相吻合。
“市场维稳”的需要制约了转融券的推出。目前这一向证券公司提供融券标的券源的业务仍然没有时间表,但业内人士普遍相信,相比借钱券商更愿意借券,转融券将从根本上改变目前融券交易寡淡的局面,真正激活两融业务的盈利前景。这也是券商积极申请转融通资格的直接动因。
即使没有转融通处在缺少转融券的“跛腿”阶段,两融业务也已经与债券、创新资管等业务板块共同构成了券商新的竞争前沿。
提前布局显成效
根据证券业协会不久前发布的数据,今年前三季度114家证券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55.77亿元,代理买卖证券业务、证券投资收益(含公允价值变动)、证券承销与保荐业务两项的净收入仍然是大头,分别是388.95亿元、214.37亿元和129.35亿元。但是两融业务的净收入却是最大的亮点,达到历史性的36.44亿元。
一年之前,证券业协会并没有将两融业务收入作为单独的统计项目,但如今,两融业务已经把开展多年的资管业务甩在了后面。
从两融业务市场份额来看,按照单个公司的统计口径,国泰君安、华泰证券、申银万国、海通证券和银河证券占据前五名,市场份额均在6%以上。中信证券排名第七,落后于广发证券。但是如果将中信证券两家子公司中信证券(浙江)公司和中信万通考虑在内,则中信系的总市场份额甚至超越了排名第一的国泰君安(8%)。这两家子公司的市场份额排名均在30名以内,刚刚获得转融通试点资格。
券商综合治理结束后,证券行业一直没有找到稳定的业务增长模式。2007年东方证券曾因自营业务的高度进取大赚50亿元,但这也酿成了2008年的苦果,过去的盈利迅速还给了市场。2009年创业板推出后,以国信、平安为代表的南方券商在中小IPO上攻城略地,颇为抢眼。但是今年以来随着市场IPO条件的恶化,券商投行部门也都面临着裁员降薪的窘境。
中信证券却始终不愿追随多数人的脚步。牛市中,中信证券在自营业务上十分保守,始终没有持有过很高的股票仓位。在股票融资火热的时候,中信证券却开始提前布局固定收益。而信用交易、量化投资等前沿领域,也是中信的兴趣所在。
业界期待转融券
自2010年融资融券业务试点获批起,融资融券业务规模快速发展。截至11月 8日,融资融券余额已达到 752.49亿元。转融通业务的推出与逐步推进,在客观上为融资融券业务的拓展提供了助力。
目前证券金融公司在第一次增资扩股后,120亿元注册资本金已经全部到位,并且正在筹划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以进行进一步融资。此次发行的短融上限为30亿元,期限是90天。
中银国际的一份报告称,证券公司通过证券金融公司为中介开展融资融券业务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成本较高。目前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费率标准为融资约8.6%,融券约10.6%,而若通过证券金融公司做中介,则融资成本约为6%。
这份报告认为,相比其他融资方式而言,转融资在费率上并不具有优势。因此证券公司大部分情况下更倾向于通过自有资金或者其他融资方式来开展融资融券业务。
然而近期券商纷纷申请转融通资格的事实却并不支持上述报告的分析。一家大型券商两融业务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表示, 首先非上市券商的资金并不充裕;其次,券商通过发行短融获取的资金并不能直接用于转融资。
事实上,证券公司更多的是看到了转融券的前景。目前转融券的业务量不足转融通的零头,券商在熊市中不愿意承担持有现券的风险敞口是主要原因。一旦转融券业务推出,融券交易的业务需求势必有一个集中释放的过程。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