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环比翻番 源于"双底"判断
今年9月可谓是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热门月份。截至9月18日,本月已有8家公司公布了股权激励方案,这一数字已经是8月全月披露的股权激励方案数的两倍,亦为全年最高值。长期从事股权激励方案设计的人士表示,大股东对二级市场和企业经营基本面的“双底”的主观判断是上市公司扎堆儿推出股权激励方案的根本原因。
“双底”判断
18日富春环保(002479)、巴安水务(300262)两家公司加入了股权激励公司的队伍。其中巴安水务给出了以2011年为基数,2012年净利润增长率不低于40%,2013年净利润增长率不低于80%,2014年净利润增长率不低于120%的较高水平的业绩解锁条件。在此消息的带动下,巴安水务18日全天上涨1.71%。
然而,巴安水务并不是近段时间来唯一抛出高业绩解锁条件股权激励计划的公司。就在9月17日,独一味(002219)的股权激励计划给市场投了一颗震撼弹。公司计划以1238万股用作股权激励,公司设定的股票解锁业绩条件颇为苛刻:以2011年净利润为固定基数,2013年、2014年、2015年公司净利润增长率分别不低于130%、359%、589%;2013年、2014年、2015年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不低于18%、19%、20%。如此高的业绩解锁条件在两市已发布股权激励计划的370家上市公司中颇为罕见。
数据显示,9月份至今发布股权激励计划的公司已有8家,而8月份这一数字仅为4家,7月份则有6家,6月份仅5家,5月份只有2家,1月和3月则分别只有1家。上海荣正投资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培敏表示,上市公司之所以在近期集中抛出股权激励计划,与上市公司及大股东对目前二级市场及公司基本面“双底”的判断直接相关。
“股价,尤其是中小板和创业板公司的股价有的已经跌掉了80%,从上市公司大股东和老板的主观来看是见底了。”郑培敏表示,选择在目前的市场价位锁定股权激励行权价格不仅惠及激励对象,同时也体现了大股东对二级市场价格估值优势的认同。
而另一方面,对实体经济好转的预期也造就了9月份股权激励计划频出。“股权激励体现了公司对未来3-4年的业绩判断。”郑培敏认为,由于国内的股权激励对业绩有绑定要求,因此选择哪一年度为基准年度就成为股权激励计划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因此,密集推进股权激励计划,体现了上市公司及大股东对2011年、2012年是业绩底部的判断。从这一点来看,今年以来,共有5家电子类上市公司、5家信息服务提供商、4家房地产企业抛出了股权激励计划。
限制性股权激励比重提升
根据荣正投资的统计,自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以来,截至今年9月18日,沪、深两市已有372家上市公司公告了股权激励计划方案,上交所93家,深交所277家(主板41家,中小板157家,创业板81家);上述372家中已公告中止计划为76家。而在已经公告的372家公司中,使用期权的为250家,限制性股票的为103家,复合的为19家;采取限制性股票股权激励方式的上市公司占比为27.69%,如果加上复合式股权激励方式这一比例将提升至32.8%。
而限制性股票股权激励方式在2012年被更广泛的应用。在今年公布的31份股权激励方案中,有10份采用了限制性股票股权激励,占比32.26%;为采用复合式股权激励方式的共5家,合计占比超过50%。
“虽然限制性股票股权激励的行权价格定价为市价一半,被投资者认为缺乏安全边际支撑,但考虑到期权激励的激励对象可以放弃行权,对公司高管、技术核心等激励对象来说,限制性股票股权激励的约束力则更大。”郑培敏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以目前的二级市场环境来看,半价获得上市公司股权,对于激励对象来说跌破成本价的压力相当小,这促成了限制性股票股权激励被更多的公司尝试使用。
事实上,以期权方式进行股权激励的方案似乎也确实无法作为公司业绩支撑的绝对依据。数据显示,在31家已经停止实施的股权激励方案中,有19家公司采取期权方式进行股权激励,占6成以上。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