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转2014国债期货:立足基本面做趋势 控制杠杆
重新开闸已满3个月的国债期货有可能成为2014年投资者的“新宠”,尽管这个预期目前看来还极具挑战。
12月18日,国债期货合约TF1312成为了首个走完挂牌、交易到交割的生命周期的国债期货产品。在一些精明的投资者眼中,这款产品考验了有关国债期货所有的规则和制度设计。
虽然此前不少人对国债期货抱以厚望,但是数据显示,国债期货每天的成交量仅有3000至4000手。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市场参与者告诉记者,目前参与国债期货的投资者主要是期货公司和券商。从中金所12月19日的成交量来看,排名前十的主要以期货公司为主。这样的行情,主要是基于目前持有国债数量近7成的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还没有获准参与国债期货业务。
2014年走势:多空交织
对于2014年国债期货的走势,接受理财周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的看法并不完全一致。
兴业期货分析师杨璇表示,明年国债期货走势跟着现货来走,取决定作用的两个因素,一个是经济基本面,一个是资金链。其解释:“基本上,现在中央工作会议召开,把调结构放到比较重要的位置,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来自城镇化,经济增速有个小的回落。资金链虽然年末很紧张,但是央行也没有逆回购,再加上QE也要缓慢退出,对于外部流通也是冲击。总的来说,基本面上是支持国债期货往上走,但资金链对它有压制,因此具体走势取决于它们的走势谁强谁弱。
显然,杨璇对国债期货明年的走势呈中性偏多的看法。
而另一位分析师则比较看空明年的国债期货。她表示,目前市场对其配置需求较低, 现券收益率上升的特别快,利率债熊市偏空,其实利率债已经在历史的高位,继续上行空间到底多大也不好说,目前资金链偏紧,国债期货走势偏空。
此外,目前货币基金利率走高也间接提高了银行整体的负债利率水平,被要求更高的收益,这也不利于国债整体的利率下行。
国债期货杠杆超20倍
虽然对国债期货的走势存在分歧,但这并不影响投资者介入的热情。
国债期货的投资方式主要分为投机、套利和套保,中金所也相应地开设了这三类账户。相关人士透露,个人投资者一般利用投机和套利,以投机为主。
投机就是利用保证金进行放大倍数的投资。目前中金所要求的保证金为3%,期货公司还要求一定保证金,通过保证金进行杠杆操作。上述分析师向记者表示,如果保证金是5%的话,如果需要100元买的国债期货,投资者只需5元就可购买,就相当于是20倍的杠杆,收益率也放大了20倍。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价格浮盈浮亏会面对追加保证金,所以杠杆有时没有20倍。
相对而言,股指期货的杠杆只有6—7倍左右,因此国债期货的杠杆更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国债期货的收益和风险更高。广发期货一位分析师解释称,这是由于国债期货市场目前每天的波动幅度很小,0.2%—0.3%的波动已属中性偏大,而股指期货涨跌幅很大,每天基本都有1%—5%,因此国债期货的风险甚至比股指期货还小。
从投资策略方面来看,投资者首先需要了解国债现券市场的利率走势。一般情况下,经济前景好,则国债价格下降,收益率上升,反之,若经济不景气,则国债价格上升,收益率下降。不过前述分析师也称,之前可以按照CPI走势等指标来预测,但是现在利率市场化后,国债期货的估值系统反而发生了变化,有时波动并不完全符合利率的变动规律。
杨璇说,今年国债期货市场的趋势性很强,涨的话就连涨几个交易日,跌也是连续跌。因此投资者最好等每一步趋势方向走出来后才跟着这个方向买入。
这主要是因为国债期货盘面比较轻,盘面不太活跃,在基本面分析上做趋势性投资,持有中长期投资会较为合适。假设国债期货刚开始10万元买,一直做空到现在,就可能盈利3万多了。“利率本来就是中长期趋势比较强的品种。”
国债期货现套利机会
期货间的套利,主要是跨期套利。即不同到期月份的合约之间有三个价格,价格之间的价格差会发生变动,基于这个价差变动而进行套利。其背后原理就是利用价格偏差,投资者认为这种价格偏差会得到纠正因而进行的套利。
国债期货的投资者往往选择的就是跨期套利。
前述分析师表示,由于现在钱荒,利率中枢上行得比较厉害,融资成本大于票期收入,越远期到期月的合约价格明显大于近期到期月的合约价格,这提供给不少投资者良好的套利机会。“远的价格大于近的价格,可以做空头交易。如果现在的价格关系是小于0,或等于0,则可以做价差的多头交易,可以买远期的合约,卖近期的合约。”
目前,国内交易的国债期货共有三个期货品种,中金所有的合约为1403,1406,1409,分别对应着3月到期,6月到期和9月到期,当这三个合约之间存在价差时,投资者便可选择低买高卖。
此外,投资者也可利用转换因子进行套利。不同的合约对应不同的可交割券,可以是同一个现券或不同的现券。同一个现券它的转换因子对于不同的合约也是不一样的,在现券溢价的情况下,远期的合约转换因子会小点,当国债期货上涨后,这种价差会增大。预期下跌的话,价差会减小,因此,可以做多近期合约,做空远期合约。
(理财周报实习记者 李碧雯)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