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毅:观望“经济结构转型” 看好债市投资机会
导读:在调结构方面,沈毅对中国经济支柱能否由房地产为代表的传统产业转型到新兴产业持观望态度。他认为,中国现有的科研体制及融资环境和美国全然不同。这使得新技术、新材料等关乎国民经济发展效率的关键领域很难产生引领性的成果。唯一的机会在于新技术应用所导致的商业模式创新,这在中国会形成一定的市场机会。
“近期,债券市场信用利差正在扩大,投资者对低等级债券的信用质量正产生更多怀疑,信用收缩迹象明显。部分债券品种,尤其是私营公司债券收益率上升较快,反映出市场风险正在集聚。”方正富邦基金管理公司投研总监兼固定收益团队负责人沈毅近日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对经济结构转型
持观望态度
“目前阶段的货币收缩特别考验决策层的智慧。经济好时,由于市场有资金需求,央行出于控制通胀的考虑而提高利率是正常的。而在目前经济杠杆已经很高的背景下,货币政策收缩则是另外一回事。”沈毅认为,出于对经济前景的担忧,银行收缩放贷意愿,社会总需求变差,在经济下行趋势下去杠杆,如果节奏控制不当,将导致资金及经济领域的一系列问题,甚至整个社会资金链都会断掉。“海南房地产市场长达十几年的低迷就是前车之鉴。”
在调结构方面,沈毅对中国经济支柱能否由房地产为代表的传统产业转型到新兴产业持观望态度。他认为,中国现有的科研体制及融资环境和美国全然不同。这使得新技术、新材料等关乎国民经济发展效率的关键领域很难产生引领性的成果。唯一的机会在于新技术应用所导致的商业模式创新,这在中国会形成一定的市场机会。
毕业于清华大学国民经济管理专业的沈毅,特别强调经济和市场判定的约束条件。在他的投资框架里,任何价值都不是孤立的,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资产的相对价值也会发生变化。而在目前中国经济所面临的稳宏观、放微观、调结构等诸多问题中,沈毅最关注的是中国经济去杠杆问题。他认为,这个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将影响中国经济能否顺利走出困境。
更看好债市投资机会
沈毅认为,目前债券市场收益分化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部分行业本身产能过剩带来的利润下滑。二是企业本身负债较高。投资者出于对资金的担忧,开始怀疑相关企业的偿债能力。
对于下半年的市场走势,沈毅认为,“十一”前后,随着改革措施的逐步明确,不确定性因素的消除,中国资本市场仍存在一定的投资机会。而在中性偏紧的货币政策背景下,他现在最关注投资方面的驱动力。“现在已初步判断,财政政策未来将有可能优先考虑地产和铁路,这或许也是近段时间以来,周期股逐渐回暖的主要原因。如果未来传统产业真能起来,小盘股的行情可能就要切换了。在这样的背景下,上半年排名靠前的基金品种可能面临调整。”
沈毅认为,在经济不好时,投股票永远是投机,相对于股票市场,他更看好债券市场的投资机会。“未来,股票市场的投资机会可能更多的体现在那些被低估的现金流类股票。现在是固定收益基金建仓的理想时期。目前的经济趋势虽有下滑但幅度不是很大,加之目前资金比较紧张,债券收益率相对较高,建仓比较划算。”
去杠杆决定经济走向
经过近一年的观察,沈毅认为,以“克强经济”为代表的新一任政府的政策取向与过往有很大不同。政府调控方式正逐步向挖掘市场自身力量的方向迈进。而在资本市场对克强经济“稳宏观、放微观、调结构”的正面解读里,仍有对去杠杆或压杠杆政策后果的担忧。“市场担心,如果政府不再搞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新型城镇化、城投项目后续所需的大量资金,能否在盘活存量的方向下,靠政策调节顺利实现?目前,市场的无风险利率近4%,信贷成本约7%,在资金成本较高的背景下,宏观经济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有制约的。”
从事投资行业16年,沈毅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逻辑体系。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方面,他坦承自己是右派,相较于政府,他更推崇市场自身的力量。而研究资本市场的方法论方面,他更倾向于从宏观入手,由此展开对市场价值的挖掘及相应的投资策略。“在这个分析框架里,首先关注大的经济格局走向,例如全球经济,尤其是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近况,在此基础上,聚焦中国经济。而在分析的时间维度上,除了需要密切关注劳动力和负债等长期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外,也关注未来12个月内,通胀、滞胀及通缩等相关指标。”
原标题:现在是债券基金建仓的理想时期
(作者:孙晓霞)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