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评级AAA占比虚高 评级通胀难题待解
我国信用评级AAA占比虚高,一直以来饱受市场诟病。而在2013年上半年,随着债券融资渠道越来越受重视,评级“通胀”的现象也有愈演愈烈之势。
据统计,上半年共有103家发债企业主体评级被上调,16家发债企业主体评级被上调为AAA,其中二季度达12家。目前国内AAA企业已达295家,占比12.48%。
尽管部分观点认为,相对来说国内发债企业均属优质企业,高级别占比应属正常。评级机构专家指出,银行间债市已发展多年,发债主体渐趋多元化,级别理应不断下移,形成更有区分度的合理分布。然而,实际情况是上调频繁、AAA比重越来越大,目前AA级已基本沦为投机级,AA+级已属于较差的投资级。“AAA”比重虚高现象需要引起监管层重视。
AAA级别是信用评级中的最高级别,通常只有极少数优质发债企业才能获此级别。从国外情况来看,以穆迪为例,截至2013年7月,穆迪在北美市场的2357家工商企业评级主体中,只有6家企业主体拥有AAA级别,占比为0.25%。在亚洲国家中,日本评级机构JCR所评发债企业中AAA级别占比大约在2.22%。
相较之下,我国发债企业AAA级别12.48%的占比显然过高,评级虚高、评级机构公信力不足已成为金融市场的重要风险之一。例如,湖南高速2012年审计被曝资金违规,却仍获得了AA+的较高评级,而今年6月更是进一步上调为AAA。河南投资集团去年被曝高层连续落马,却在今年4月获得AA+评级,6月再次上调至AAA。
企业信用资质有限,却获得AAA评级,中国信用评级怎么了?中债资信研究开发部副总经理陈代娣表示,我国评级行业尚处于谋求生存阶段,在发行人付费模式下处于弱势地位,在发行主体相对强势和自身短期利益的驱动下,评级机构往往降低评级标准,容易产生“以级定价、以价定级”等不规范行为。
评级“通胀”也引发了市场的广泛担忧。分析人士称,企业过度集中在高信用等级中,级别区分度不够,尤其是目前的AAA级别企业甚至可以分出三、差别,这就会使评级对于投资者风险评价的参考价值大大降低。
“级别虚高现象使信用评级本身无法充分发挥风险揭示的作用,给债券市场和金融体系带来较大的系统性风险隐患。”陈代娣说,从国外来看,国际评级机构对结构融资产品的虚高级别是引发全球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央行此前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3》对评级业面临的问题非常重视,提出要构建更加审慎的信用评级体系。央行指出,下一步将提高信用评级机构的独立性、透明度和评级质量,提升服务能力和竞争力;培育市场,完善信用评级机构准入退出、行业标准、业务监管、违约率检验等制度,强化市场规则和市场纪律。
上海新世纪资信总裁朱荣恩表示,在国际影响下,目前评级监管正在加强并逐步融入国际监管框架。虽然相关监管举措从短期看会给评级机构带来成本的增加,但从长远看应该能使评级机构获益,并通过各微观主体的发展带动整个评级行业的发展壮大。(高立、李延霞)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