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市稽查风暴始末:秘密调查升级公开行动
随着多名债市“名人”落网,一年多的秘密调查升级为监管的公开行动
高谈
[ 从2010年财政部国债司副司长张锐案以来,历时近三年的债券市场调查已经演变成一场债券市场大清理 ]
4月中旬,一场债券稽查风暴突然袭来,数名债市领域“名人”接连被查。一时,市场都在揣测下一个是谁?
但随着4月24日央行召集债市整顿会议,持续半个月的债券稽查风暴或告一段落。
起源:国债发行舞弊
很多人没有想到,这场债市稽查发轫于2010年底财政部国债司原副司长张锐在国债招标中的舞弊案。
彼时张锐具体负责国债发行兑付工作已长达12年,其在国债招标发行中,利用手机短信,违规向市场成员提前泄露投标价格及相应数量。
1996年之后,国债发行逐步市场化。2004年之后,财政部形成中国记账式国债发行的方式。记账式发行混合“荷兰式招标”(单一低价招标)和“美国式招标”(机构各自报价成交),最终设定中标利率区间。而一旦投标人提前得知招标数量和区间,就能以最高价格成交,即每次多获得几个基点。由于基数相当大,每次几个基点的差价足以集腋成裘。
国债发行中的暗箱操作,实则是损害国家利益,发行部门个别人员捞取私利,将利益输送给投标金融机构。
而泄露投标底价并非是张锐的最大非法来源,随着调查的进一步深入,张锐利用丙类账户倒卖债券开始逐步暴露。
最终,张锐于2012年下半年因所获非法收入4000多万元被判决为无期徒刑,此案没有公开审理。其获案主要涉及三宗罪,一为在国库券印刷环节,收受印刷厂商贿赂600万元;二为在国债招标中舞弊;三为利用丙类户倒卖债券,后两项非法收入合计达3000多万元。
张锐案件是债市黑幕的冰山一角而非全部,它成为一条重要线索。
扩散:彻查丙类账户
2011年6月暴露的富滇银行风波让债市开始意识到债市寒冬可能真的就要到来。此后丙类账户的彻查开始犹如剥笋层层展开。
富滇银行金融市场部原总经理李坤、原副总经理付淦等人通过朋友的公司申请非金融机构法人的丙类户,由富滇银行为其代理债券结算业务,实施利益输送。
丙类账户的活跃始于2000年,央行为活跃市场,推出债券结算代理业务,引入非金融机构参与银行间债券市场。此后,丙类账户也确实是在债券交易中起到了活跃市场的效用,甚至60%以上的交易都有丙类账户的参与。
但丙类账户的结算由被委托的代理结算银行监管,不过具体实施过程中,且结算费用成为银行重要的中间收入来源,加之丙类账户与结算机构之间的利益关系,结算机构并无监管动力,一些结算机构乘机与丙类账户沆瀣一气,牟取私利。
富滇银行风波集中暴露了商业银行的内控不严,内部人员徇私舞弊。按照监管部门的有关要求,前台的交易、中台的风险控制及后台的结算,均需分离,也就是说,如果要与丙类账户联合作案必须打通前、中、后台三个环节,如此一来,商业银行的内部风控形同虚设。
此事件后,时任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罕见地向各城商行董事长和行长发出了一封信,要求各城商行自查和整改,进一步加强案件防范措施和内部管理制度的建设和落实。
不过,2011年底里用丙类账户利益输送的案件再度暴露。湖南省公安厅调查发现,新时代证券的一名高管在两只券种的交易中,个人开设了丙类账户,非法牟利数千万元。此后各金融机构不断有人被调查或者被要求协助调查。
全面整肃:限期自查
从2010年财政部国债司副司长张锐案以来,历时近三年的债券市场调查已经演变成一场债券市场大清理。
4月11日万家基金固定收益部总监邹昱失去联系。五天后,万家基金公告称邹昱离职。4月15日机构抛售万家相关基金。此后,万家基金向证监会、央行和公安部门进行了核实,变更了基金经理并宣布邹昱离职,并确认邹昱是被公安部门调查。
此后传出的中信证券固定收益部执行总经理杨辉被调查事件引起了业内更大的关注。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