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41岁的农妇晓兰站在闷热潮湿的西瓜棚内,对记者提出的这几个股市“术语”一头雾水,连连摇头,再细问,她说K线图大概就是涨跌的走势,但还能从K线图中看出别的什么门道来,她不懂,至于“溢价率”、“报表”,她连听都没听说过。可就这样一个几乎对股市一问三不知的职业农民,却在今年4月底成为了一个新股民。
K线图,不懂!
溢价率,不懂!
报表,不懂!
41岁的农妇晓兰站在闷热潮湿的西瓜棚内,对记者提出的这几个股市“术语”一头雾水,连连摇头,再细问,她说K线图大概就是涨跌的走势,但还能从K线图中看出别的什么门道来,她不懂,至于“溢价率”、“报表”,她连听都没听说过。可就这样一个几乎对股市一问三不知的职业农民,却在今年4月底成为了一个新股民。
晓兰祖祖辈辈生活在江苏盐城某市的海边,包产到户时承包了十几亩地,这几年为了种植大棚西瓜,又在临近的一个农场内承包了40多亩地。比起股市来,晓兰显然对农耕更为熟稔,捧起一个西瓜就能说道半天。
常年的海风吹打加上农耕时的日照,晓兰的皮肤黝黑干枯,“老太婆了!农村人讲究不起来!”她自嘲。
“怎么想到炒股的?”记者问?“瞎玩玩的!”晓兰摆摆手,“梦(当地口音,意有“懊恼”)!一个星期就亏掉了几千块,早晓得不玩了!”因为与记者相识多年,晓兰才愿意谈谈她炒股的那些事。
“要被村里人笑话。”在她看来,农民炒股多少有点不务正业的味道。
闲钱愁出路
要说农民炒股,其实已经不是新闻了,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浙江东阳南马镇泉府村就已成“炒股村”。当时,600多户村民中有100多户在炒股。但泉府村成为“炒股村”是有一定的特殊背景的,作为民营经济起步较早也较为发达的浙江地区,不少农民较早告别了土地耕作,置身市场,经济上得到解放,也就有了在股市冲浪的胆量与实力,但泉府村成为“炒股村”在浙江一些地区可能具有代表性,但在全国农村并不多见。
近几年来,农民手上的闲余资金确实是多了,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农民手上闲余的资金还不少,因此,农民朋友参与原本城市人“专属”的理财与投资的热情也高了。但受制于房地产限购政策与动辄数十万元甚至数百万元的房款压力,农民基本被排除在房产投资的门外,农民的闲钱这些年较多存在银行“吃利息”,也有些冒险投入到利息与风险更高的民间借贷。
理财,对农村市场而言,即便现在也还是一个盲区,不过,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手机应用技术的发展,为农民在家门口炒股、购买基金等理财活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农妇炒股记
有闲余的资金、有理财的冲动、有技术的支持,再加上有市场的利好诱惑——今年5月底以前股市一路高歌,使得新时代的“炒股村”开始出现。这当中最为有名的就是陕西兴平市马嵬镇南留村。据村支部书记南栋梁介绍,全村830户、4300多人,不少村民开户炒股,目前股民超过100人,年龄最大的60多岁,最小的27岁,有的村民投入20万元,听说还有人投60万元、100万元。南留村似乎炒股成风,南栋梁家俨然成了一个农村证券所,交易时间围满了炒股的村民,盯着那台红红绿绿的49英寸电视屏幕。
不过,放眼全国,这样的“炒股村”仍然不具有普遍性,农民在股民结构中的比例还很小,农民炒股总体上也还是零散的,资金规模的主体也是小打小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