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栅栏”内的银行理财变革 不断与监管碰撞火花

2013-11-15 09:29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从“银信合作”到资金池清理,再到现在债权直接融资工具和资管计划的试点,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在突飞猛进的发展中,不断与监管碰撞出新的火花。

  “银行理财产品试点债权直接融资工具和资管计划,就是通过透明化的交易让理财产品从设计到发行再到兑付都用市场化的机制来约束。”某首批试点股份制银行理财师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

  此次14家银行小范围的债权直接融资工具和资管计划试点,被认为是银行理财未来发展的一大方向之一,同时也是银行理财发展到一定阶段市场化监管的有益探索。

  去通道化

  利率市场化逐步推进、金融脱媒加剧的市场环境下,银行理财业务对推进利率市场化,帮助银行揽储等方面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根据银监会的数据统计,2013年6月末,银行理财资金余额为9.08万亿元。本报记者据普益财富数据粗略估算,从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流量来看,今年前三季度,银行发行理财产品募集资金的规模近40万亿元,远超去年全年流量。

  随着银行理财产品的规模不断扩大,产品的创新也在不断演变。“银信合作”在2010年被监管层叫停,不过这并不妨碍银行理财产品在通道业务上的创新。组合类理财产品在一定程度上绕过了单一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的监管,复杂而不透明的组合类产品,成为了通道类业务的狂欢盛宴。

  一位理财产品研究员对本报称,组合类产品投向于非标准债券融资的很多,例如投向信托计划等,这类产品也是通过信托等机构的通道将理财资金投资于融资类业务。

  普益财富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以前,组合投资类理财产品发行量每年的占比均不足5%,但是从2010年开始该类产品发行量以接近250%的年均增长率急速增加。截至2013年前三季度,组合投资类理财产品的发行量已经占到理财产品发行总量的45.59%。

  “可以看到,近两三年来监管对于理财产品规范大于开放。此次资管业务的试点"去通道化"是监管的主要目的之一。”另外一家股份制银行理财顾问对本报记者称。

  据该理财顾问介绍,银行理财债权类直接融资工具试点的产品,主要是将理财资管计划投资的债权直接融资工具,通过在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的平台进行标准化交易,也就是把“非标”的投资进行标准化交易。

  实际上,在今年9月16日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关于银行改革的讲话中,谈及银行理财债权类直接融资工具的时候,就明确提出“严禁利润分成”。此时,监管层对银行理财业务“去通道化”的意图已经十分明显。

  上述股份行理财顾问告诉记者:“银行理财业务朝着资管方向发展,是大势所趋,在"去通道化"的过程中,银行更有足够的空间去发展资管业务。”

  市场化监管探路

  银行理财债权类直接融资工具和资管计划的试点,一开始就受到市场的关注,被认为是银行理财业务市场化监管的一次探索。

  从“银信合作”叫停,到规范银行理财产品销售,再到今年3月底银监会下发《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下称“8号文”)对“非标”和银行理财资金池的清理规定,这些监管政策均是行政上的条文或者口头禁令。

  尽管根据银监会的数据统计,到上半年末,银行理财产品余额中,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约为2.78万亿元,比“8号文”出台前下降7%。不过,“8号文”发布之后,银行仍然通过多种方式绕道曲线投资“非标”,如利用自营资金投资“非标”资产等。

  “对信贷类业务、理财类业务、代理类业务和有价证券投资类业务实行"栅栏"防护,并鼓励在"栅栏"内积极创新。”这是尚福林在9月16日上述讲话中首次提出对理财业务实行“栅栏”管理的理论。

  这一理论是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欧美国家提出为需要保护的业务设置“栅栏”,防止“栅栏”内外业务高度关联。

  在银行理财业务上,尚福林就提出了按照资金供需双方直接对接原则开展债权类直接融资业务。可建立专营机制,理财产品资金来源和运用一一对应、期限一一对应。在“栅栏”内,探索理财业务有效服务实体经济的新产品、新模式。

  “目前试点的银行理财债权类直接融资计划,通过市场交易来确定收益,并且要通过市场交易的收益来锁定客户,由投资者来主动判断风险。必然促使银行让理财产品的投向更加的透明化。” 上述股份制银行理财师对本报分析称,这将会通过市场化机制的约束,进一步推动银行理财业务的规范化发展。

  机制仍待完善

  加大银行理财的透明度、解决银行"非标"期限错配风险、缓解刚性兑付压力等,这些均被认为是银行理财试点债权类直接融资工具和资管计划给银行理财业务带来的利好。

  “这确实是银行理财业务的一大突破,不过这需要一定的过程。目前从产品的发行情况来看,试点的产品并没有获得大多数投资者的认可,市场反应并不热烈。”上述股份制银行理财顾问对本报称。

  普益财富研究员范杰认为,银行理财产品的独立的主体地位一直是业界所呼吁的,最直接的办法是允许设立银行资产管理计划,赋予理财主体资格。但是这只能形似,还存在法律、表外放贷监管、自营业务和代客业务无法完全区分的内控因素三重瓶颈。

  “银行资产管理计划尚需要完善。目前银行资产管理计划仍是一个试点产物,尚存在较多争议,核心在于其没有独立的法人地位。”国泰君安发布相关报告称,和表内资金对接、刚性兑付尚难打破、监管分割更趋严重等几个关键问题仍不能解决。

  上述理财顾问表示,目前银行发行的资管计划产品,在收益设置上都会留有空间,如果不出现较大风险,银行理财资管计划的产品基本上要比传统的银行产品收益率高出0.2~1个百分点。

  “在息差普遍收窄的市场环境下,银行通过资管计划可以比传统理财业务获得更高的手续费收益,对于银行而言这肯定是一个发展资管计划的动力。”该理财顾问称,培养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释放银行理财刚性兑付压力,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作者:辛然)

责编:王慧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