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钱生钱导致钱荒 央行断奶欲输血实体经济

2013-06-26 09:23    来源:证券日报

  2013年6月,中国银行界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钱荒”大戏。有网友作宋词《江城子·资金紧张》一首为证:“你发央票我发狂,闹钱荒!债满仓。隔夜难求,抛券最心伤。烧香哭求逆回购,几时有?问周郎。一念头寸就发慌,天苍苍,野茫茫。Shibor疯狂,直线往上涨。垂死病中惊坐起,西北望,跪央行。”虽为调侃,却生动而真实反映了这场仍未闭幕的“钱荒”闹剧。

  在银行间拆借市场连续数天飙高之后,6月20日,隔夜拆借利率突然疯涨至13.44%,隔夜回购利率盘中最高达到史无前例的30%,这瞬间拉开了“钱荒”的危机大幕。20日下午,有传闻中国银行出现交易违约及延迟半小时收市,尽管随后中国银行及管理层澄清了相关传闻,但却对市场产生了深度影响。23日及24日,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两大银行系统接连出现故障,更是让“钱荒”传闻甚嚣尘上。24日,“钱荒”大戏愈演愈烈,终于在A股市场上演了高潮。沪指暴跌5.30%创下2009年8月31日以来最大单日跌幅。金融股和地产股集体杀跌,成为大盘重挫的“元凶”,平安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等纷纷跌停。

  一方面是银行缺钱,股市缺钱,中小企业缺钱,另一方面不久前央行公布的各项金融数据却又给出似乎截然不同的答案:5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为99.31万亿元,逼近百万亿元大关;人民币贷款余额67.22万亿元,同比增长14.5%;M2余额104.21万亿元,同比增长15.8%。从年初以来的社会融资数据来看,1至5月,社会融资规模为9.11万亿元,同比增加3.12万亿元。在中国这样一个储蓄率如此高的国家,银行居然缺钱?这一中国式“钱荒”的种种诡异现象,让人们不禁要问:到底是银行真缺钱,还是钱用错了地方?中国真的在经历一场流动性紧缩的“钱荒”吗?

  在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教授郭田勇看来,中国的资金在总量上并不荒,眼下的“钱荒”看似来势凶猛,实则是一场资金错配导致的结构性资金紧张。也就是说,不是没有钱,而是钱没有出现在正确的地方。

  近年来,银行间市场快速发展,金融机构通过同业拆借往往可以以很低的成本从其他金融机构快速获得大量资金,再通过杠杆投资和期限错配,以在其他市场获得更高的收益。在高回报、高收益的巨大驱动下,原本是从金融业到制造业的信贷业务,变味为从金融业到金融业的资金业务;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变成了“钱生钱”的虚拟游戏。商业银行沉迷于短期拆借资金获取高额收益,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却居高不下。金融专家赵庆明认为,今年以来,在贷款投放量和社会融资规模都出现显著增长的情况下,经济反而不温不火,这表明相当数量的资金在金融机构间打转,实体经济却明显“缺血”。资金根本就没有进入实体经济。

  这种“借短炒长”的业务模式近几年在银行大肆扩张,但是一旦银行流动性管理出问题,借不到钱了,资金链就会出现问题。过去几年,商业银行已经习惯于央行在市场资金紧缺时的出手相助。然而面对6月20日破天荒的拆借市场利率,央行态度却异常平静,不但没有启动逆回购、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等工具,反而在当天继续发行20亿元央票,央行突然“断奶”令市场担忧情绪瞬间到达顶点。6月24日,一封来自人民银行办公厅的公开函再次强调,“当前,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处于合理水平”,并要求各金融机构“继续强化流动性管理,促进货币环境稳定”。这显示了央行对于流动性管理的强硬态度。

  在多数业内人士看来,这实际上是管理层在主动“挤泡沫”,上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发表的“用好资金增量、盘活资金存量”的观点,明确传递出要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不能再用货币高增长推动经济发展,要通过盘活货币信贷存量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意图。(上官梦露)

责编:赵惠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

专题推荐

电商风云2013

电商风云2013

2013风起再起,电商企业如何脱颖而出。

投资者如何看球?

投资者如何看球?

中国足球有望获得国家层面上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