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绩不好意思公布变尴尬:增速入个位时代
以往,如果说起银行业绩,似乎没有比"亮丽"更加贴切的词语。
时间退回到2011年,一位银行行长曾坦言,利润太高了,有时候银行自己都"不好意思"公布。
然而,这样的局面在今年一季度不再呈现,16家上市银行交出的季度报告有些"尴尬"。
现在,或许也会有银行"不好意思"公布业绩,只是缘由有所不同。
放缓成为主基调
截至上周五晚间,16家上市银行悉数发布了一季度业绩报告。尽管多数银行的净利润增速仍保持在两位数,但增速放缓已经成为主基调,另有4家银行的净利润增速骤降至个位数。
整体看来,16家上市银行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15.47%,而在去年同期,这一数字接近20%。其中,去年同期兴业银行(601166)净利润增速高达58.74%,民生银行(600016)、平安银行(000001)等增幅也在40%以上。但这一数据在今年一季度大幅下滑,例如民生银行净利润增速为20.09%,平安银行净利润增速仅有4.67%。
对此,分析人士普遍认为受制于几方面因素,比如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宏观经济复苏相对疲弱、不良贷款增多侵蚀部分利润以及银行自身业务结构调整等,同时,去年两次降息的影响也在今年年初集中体现。
显然,现在银行的日子不好过,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早在去年非对称降息启动之时,各界对于银行业面临的经营压力就已显得忧心忡忡。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作为银行营业收入的重要组成,息差收窄将直接阻碍利润的增长。民生银行行长洪崎就曾公开表示,去年两次降息,对银行今年一季度的存贷款定价影响较大。而根据该行公布的数据,一季度净息差回落至2.45%,较2012年四季度环比回落了15BP。
处境相同的还有平安银行,在一季度贷款利率重新定价、票据增加较多的背景下,该行存贷利差比缩窄22BP,息差缩窄19BP至2.18%,净息差环比下降12BP。
“为了减少息差收窄对盈利产生的负面作用,银行需要主动调整信贷结构,优化金融产品定价机制,做强中间业务,多元化地扩大银行营业收入。”一位多年从事风险管理的银行人士介绍。
如此看来,银行似乎可以通过主动调整来摆脱息差阴影,但不容乐观的现实是,相比于息差压力,不良贷款的上升着实令银行无奈,计提拨备的增加正在侵蚀着利润。
从一季度的数据来看,多家银行出现了不良贷款继续增长的情况。其中,华夏银行(600015)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出现了双升,该行截至一季度末的不良贷款余额为68.1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79亿元,不良率为0.9%,较上年末增长0.02个百分点;交通银行(601328)的不良贷款率有微幅上升,从去年年末的0.92%升至一季度末的0.97%;工商银行(601398)一季度不良贷款率为0.87%,比上年年末提高0.02个百分点;兴业银行一季度不良贷款率由0.43%升至0.49%。此外,就连在一季度不良贷款出现“双降”的北京银行(601169)也预计,今年该行的不良贷款整体将微升。
这样的预计有迹可循,毕竟不良贷款作为滞后指标,在经济尚未全面复苏,特定领域风险仍然存在的背景下,银行的不良资产将逐渐暴露。通常情况下,不良贷款率的变化要滞后于经济运行3至6个月,而企业的负债又具有连续性,因此,不良贷款的分布情况与经济形势、企业经营环境的恶化存在着紧密联系。
此外,如果考虑到此前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影响,不少券商认为对银行业资产质量的影响仍将在今年体现。“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银行信贷投向的强周期行业均有可能受到房地产调控政策负面影响,导致不良率出现上升,预计今年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或将面临压力,进而影响到银行业的利润增速。”上海证券分析师刘洋表示。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