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产品资金池不会消亡 银行面临运营模式整改
银行理财产品资金池模式能否消亡
理财产品资金池模式已成为中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主流模式,是指多个理财产品对应多笔资产、理财产品以多元化投资的集合性资产包作为统一资金运用。但这种模式也潜藏着兑付以及流动性风险,银监会今年开始对各大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资金池进行现场检查,要求银行在4月底前进行整改,很多市场人士担心监管机构一刀切使资金池模式消亡,这种现象是否会发生?未来银行理财产品将走向何方?本期理财周刊邀请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等三位专家对此谈谈他们的看法。
资金池模式还不至于消亡
银行理财产品资金池模式只是在监管上不规范,以至于市场上普遍认为这是 “庞氏骗局”。郭田勇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对此表示并不赞同。他表示,如果银行理财是“庞氏骗局”,那么整个银行业务都是“庞氏骗局”,因为就连存款投向也不是很清楚,银行业务的核心都是期限错配。近期银监会出台《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将监管重点指向银行理财产品在非标准化债权资产领域的投资行为,监管的方向是正确的,但预计监管层对资金池模式不会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因为银行理财产品是否会出问题,不在于期限错配,而是取决于投向的标的资产的质量。
郭田勇还指出,今后银行理财产品运作上重点还是要把关标的资产,以往其投向还是比较稳健的,即使是普遍存在的资金池模式,整体上也是投向信托、债权等低风险的资产,银行只要继续坚持这种低风险、稳健型的投资风格,包括资金池方式操作的银行理财产品都不会出系统性风险。
银行业面临理财运营模式整改
银行理财产品的监管法规不完善,导致银行理财产品资金池与资产池常常无法一一对应,多数银行通过组合投资的方式将客户的资金进行合适的配比。银监会近日下发《通知》,按照其监管意思,这相当于采取了一刀切做法,但资金池模式不会消亡,只是要求理财产品在一定的框架下运行。今后理财产品对于债权、非标准化债权投资业务的资金和资产将一一对应,每个理财产品单独列账,其投资标的及投资风险必须向投资者提示,对于银行来说将面临全面整改。
“《通知》还要求理财资金投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余额占比不得超过35%,这将影响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规模。”刘彦斌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这并不会给银行带来很大的影响,一方面银行理财业务带来的收入在银行净利中占比很小;另一方面尽管受到杠杆约束,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规模也将受限。目前工行、建行开始推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可以进行一部分对冲,同样可以放大信贷资产规模。
资金池模式将成为过渡产物
资金池运作模式通过滚动发售持续性募集资金,以动态管理模式保持理财资金来源和理财资金运行平衡。这种模式设立的初衷是好的,但随着规模的增长,资金池业务期限错配带来的流动性、高收益存在兑付、产品与资产无法一一对应等风险,这些问题也引发了监管层对于资金池运作模式理财产品的担忧。
方瑞还指出,监管层于今年对各大商业银行资金池理财产品进行现场检查,对于4月底前整改不达标的银行,甚至将被叫停理财业务资格。一旦银行理财产品放弃资金池运作模式,转而回到传统的一对一产品,势必会导致各类产品风险和收益的分化。因为以债券为投资对象的产品风险和收益较低,以融资类项目为投资对象的产品风险和收益都较高。因此资金池运作模式必将成为银行理财产品的过渡产物,预计未来基金化理财产品将成为主流,产品投向将更加具体和透明,产品收益分配将以真实投资资产带来的收益为准。(记者 刘伟 孟凡霞)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