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热点温故信托业2012
编者按:7万亿元,2012年信托业规模跃居五大金融机构第二位。本版围绕四大热点盘点了2012年信托业超常发展及背后潜在的风险,并通过券商的眼光展望2013年信托业的发展蓝图。2013年,信托业将迎来增速放缓风险缓释,在与基金、券商、保险等金融机构的合作中共赢。
热点1:保兑付
打破“刚性兑付”苗头出现
从法律的角度上讲,信托业的“刚性兑付”并没有法律强制性,但是这并不能阻挡信托公司在2012年一次又一次自掏腰包为项目买单。虽然刚性兑付的隐形保障使得信托产品成为了投资者眼中难得的低风险、高收益的“香饽饽”,但却并不利于信托行业的长久发展。不过利好消息是,刚性兑付在2012年底正在悄悄发生改变。
事实上,从2007年至2011年,还未出现信托业刚性兑付的例子,在部分业内人士看来,这一方面是因为在2011年之前,信托业面临的是新增项目规模急剧增长,而存续项目并没有迎来大规模的集中兑付,因此较大规模的刚性兑付从2007年至2011年这一阶段并不存在。
然而,2012年,由于房地产宏观调控以及经济整体下行等因素的影响,加之信托公司前几年发行的项目陆续进入兑付阶段,部分信托公司的房地产信托及矿产信托等陆续出现资金流紧张进而导致不能及时偿还信托借款的问题。
多家证券公司及研究机构曾对2012年及今年房地产信托的兑付情况进行了估算。国泰君安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预计2012、2013年房地产信托总到期规模分别为2000亿元、2200亿元,其中2012年到期规模为2011年的4倍,兑付高峰自2012年1季度将持续至2013年下半年。面临巨大兑付规模,房地产企业与信托公司共同承担巨大压力。
截至目前,信托业尚未出现一例集合信托不能按时足额兑付的案例。信托公司出于监管隐性要求及自身声誉的考虑,往往会通过一系列措施提前堵住窟窿,即所谓“刚性兑付”。“刚性兑付”模糊了信托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权责界限,以至于信托公司的自有资金成为了这场接盘游戏中的重要一员。
由于刚性兑付的存在,无论是股权类产品还是物权类产品,都被植入溢价回购条款,信托变身类贷款,固定收益产品大行其道。好买基金总经理杨文斌指出,信托的刚性兑付严重伤害了信托业自身的发展,因为在刚性兑付的怪圈中,产品的创新变得不再重要、信托的梦想和本质已经被篡改、长久的事业已经成为一种急功近利的快餐文化。
一篇业内人士在分析信托刚性兑付影响的文章中指出,在刚性兑付的影响下,收益越高的信托产品越受投资者欢迎,久而久之,收益高、质量差的信托产品发行速度快,给信托公司带来的收益高,会对质量较好的项目产生一定的挤出,这便是信托的格雷欣(劣币驱逐良币)法则,是刚性兑付最严重的危害。
不仅仅是信托公司,其他金融机构的理财产品也都经历着保兑付风波的侵袭。然而刚性兑付这一枷锁正在被慢慢打破,从去年12月华夏银行私售理财产品风波到近期中信信托公告旗下三峡全通项目可能出现兑付紧张,业界开始正视刚性兑付可能会带来的危害,而在信托公司与投资者眼中,这一情结或许也会在2013年之后慢慢解开。
热点2:规模“虚胖”
7万亿“虚胖” 亟待夯实质量
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1月底,信托业资产规模达到6.98万亿,同时超过了同期保险业6.92万亿元的规模。信托业成为第二大金融子行业已经由预期变为现实。
信托业再一次在人们的质疑中实现了规模的突破,迈向了7万亿时代,甚至10万亿规模亦不再遥远。然而在信托业规模继续实现数字上突破的同时,2012年信托业因管理问题导致的风险事件频发,从业人员更应汲取教训,在精耕中夯实7万亿的质与量。
尽管饱经风险的争议,信托业在2012年继续实现规模的快速增长。信托业协会目前尚未公布截至到2012年底的信托行业数据,但是综合券商观点,这一增速在2012年会比2011年及之前超过50%的增速下降,但仍然达到45%左右。
从2012年年初的4.8万亿元到2012年11月份的接近7万亿元,信托的从业者思维也在慢慢转变。曾有业内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不必再按照当下的规模来衡量信托业的影响力,而直接将尺度加到10万亿,想象当信托业规模到达10万亿的时候会是什么样子。而另有券商分析师对记者指出,如果不出现大的政策上的问题,信托业10万亿规模两年内可期,如果速度快的话,再过一年的时间或许就能看到。
信托业规模的快速增长为信托公司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也将之前关于信托黄金时期即将结束的论断彻底推翻。然而繁华之下,过去的2012年频发的信托风险也将信托业管理能力不足的短板暴露无疑。
2012年年中,中诚信托诚至金开一号被曝光融资方涉嫌巨额民间借贷而遭遇黑天鹅式的危机,该项目规模高达30亿元,截止到目前该项目仍在解决当中。
2012年下半年,多款艺术品信托卷入艺术品查税风波,涉及家信托公司的多款产品。同时,由于艺术品信托市场行情走弱,融资类艺术品信托在产品设计、风险控制、退出方式等多方面暴露风险。
除此以外,今年以来,在基础设施领域、房地产领域及工商企业等几乎信托公司所有业务领域都出现了因信托公司风控不严格、营销不利、对市场环境把握不到位而导致的各种问题。
中国银监会副主席蔡锷生在2012年中国信托业峰会上指出,信托公司发展中存在四大问题:其一是粗放式增长,很多信托公司高速增长的背后是明显的质量不高和后劲乏力,提高资产管理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建立可持续的盈利模式将是长期艰巨的工作任务;其二是亲周期发展,机构业务发展呈现出亲周期式风险轮动特征,产品设计紧随市场热点,产品期限短期化,无法逾越完整的市场波动周期;其三是行业发展趋同,短期利益的冲动,政策调整期的博弈套利,新公司向大公司“学表不学里”的跟风,人才的行业内部争夺,使众多公司固步于以融资为主的初级发展阶段,对信托本源价值的挖掘不深,坚守资产与财富管理特定领域、肯于长期人才与技术投入、具有长远发展战略眼光的公司不多;其四是为当前股东利益最大化服务,很多职业经理人单纯从积累业绩出发,一味追求当前股东回报,不愿意静心做有利于行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忽视了制度本源的重大商机价值。
或许,对于信托公司的2013年来说面临的难题是:如何将信托资产规模由量的增长延伸到质的增加,增加对主动管理类业务的投入,发掘信托制度本源存在的商机,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盈利模式将是新的一年值得信托管理者思考的问题。
热点3:“类信托”冲击
政策松绑 信托公司直面市场化竞争
随着监管部门近期针对各金融行业密集出台“新政”,除信托之外的基金、保险、证券先后放松政策管制,被赐予类信托业务的牌照,信托发展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大为改变。
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一位券商分析师这样点评各金融子行业的新政对信托业的影响:信托外患来袭,信托制度被普适,泛资产管理行业迎竞争对手,但是也为信托公司与其他金融行业带来更多合作机遇。主动管理能力将成竞争法宝,信托公司业绩在2013年两极分化加剧恐不可避免。
2012年9月26日,证监会发布了新的《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办法》,10月31日,又配套发布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管理暂行规定》。这两项办法的实施,预示着基金公司全面资产管理业务的放开。包括明确基金管理公司可以针对单一客户和多个客户设立“资产管理计划”,甚至允许其设立准入门槛仅为2000万元注册资本的子公司,开展“专项资产管理计划”,投资于金融市场之外的非标准化股权、债权、其他财产权利和中国证券会认可的其他资产,而从多家基金新设立子公司传出的声音,类信托业务确实是其初期业务的重心。
紧接着是保险行业, 2012年10月12日,保监会发布实施了《关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有关事项的通知》等4项新规,目的在于放松对保险资金的管制同时增加其投资范围,甚至符合条件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还可以申请开展公募的资产管理业务或者申请设立子公司开展专项资产管理业务也就是目前信托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10月18日,证监会发布实施了新的《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及配套的《证券公司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实施细则》和《证券公司定向资产管理业务实施细则》。其中扩大了券商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定向资产管理计划及专项资产管理计划的投资范围。这对信托公司现存的业务均产生了很大冲击。例如,在新规放开之后仅月余,银证合作便达到万亿元的规模,券商通道成为银行在信托通道受限之后的有力补充。
各金融子行业的新政逐步蚕食信托业赖以生存的制度红利,使得信托公司在2013年传统业务领域面临更加直接、更加激烈的竞争。不过多位业内人士也认为,新政还需辩证看待,新政有利于信托公司参与市场化竞争,从而提高管理能力服务意识,使强者更强;险资及券商自营资金投资信托产品的放开,拓宽了信托公司机构投资者的领域;券商、基金、保险行业与信托公司业务领域的交叉,更为今后各行业之间的合作交流打开了空间。
此外,中国信托业协会专家理事周小明博士指出,虽然其他资产管理机构借监管“新政”获得了类似信托业务的资产管理业务,其扩展的只是类似于信托的下层功能即“资产管理功能”,并不能延伸到信托的上层功能即委托人的“目的功能”。目前,信托公司仍然是唯一法定的综合信托经营机构,依托信托的“目的功能”,信托公司可以不断创新信托业务,拓展信托在私人财富管理、企业经营管理、员工利益保障和社会公益等方面的应用,继续创造属于自己的“蓝海”,而这些制度优势显然是目前其他资产管理机构所不具有的。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