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产品飞单频发 投资者应提高风险意识
银监会近日要求各银行业机构全面排查代理销售第三方产品的业务,业内风声颇紧。然而,这股紧张情绪似乎并未大规模延伸到市场。昨日,记者从上海各大商业银行营业部了解到,购买理财产品的人数并未大幅下降,安全防范意识仍然较弱。大多数投资者表示,对国有商业银行发行的代销产品比较放心,追求高预期收益率是购买产品的源动力。
自华夏银行曝出前员工私售理财产品的丑闻后,银行理财市场风波不断。某些银行员工利用职务之便,借银行的名义和平台私售第三方理财产品。这类“私单”业务风险极大,或导致投资者血本无归。
不过,一些投资者对近期沸沸扬扬的私单丑闻,并不了解。即使略微知晓这些事件的投资者也表示,他们看过类似报道,但并未深究其中的原委,认为这纯属行业个案,并且多由投资者自身的疏忽引起。他们认为,银行理财经理的行为是由银行授权,代表着银行的信誉,银行不会因为小额利润欺骗投资者。
“我相信银行理财经理应该没那么大的胆子,如果连国有和上市商业银行都不能相信,整个金融体系的诚信也就瓦解了。这类私单业务可能只出现在一些未上市的中小银行、城商行或者农商行当中,只要我不去那些机构购买,应该可以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一位在银行购买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向记者表示。
在记者走访的银行中,多位投资者透露出这样的想法。他们称,因为银行不会欺骗消费者,所以不会对理财师推荐的产品做任何心理设防。但是,很多投资者在选购产品时,对第三方理财产品和银行自主研发产品的概念并不清晰。他们认为只要是银行销售的,都属银行自主发行,不存在安全隐患。
“就算不能获得最高收益率,但起码有保底收益,不会亏本,还比银行定期存款获利多。”多数投资者表示,目前股市低迷,物价飞涨,一些短期收益率较高的理财产品吸引力较强。以后仍会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对目前的股市暂持观望态度。
目前,多数营业厅的理财销售人员也称,自己的银行不可能出现这样的问题,而近期前来购买理财产品的投资者人数,也未出现明显下降。不过,业内人士指出,行业中的私单情况难以完全避免,建议投资者提高风险防范意识,以免遭受兑付亏损。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