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开启 银行如何延续“高富帅”神话
关键词:银行“高富帅”
在近2500家上市公司中,上市银行是实至名归的“高富帅”——“权重高、业绩富、股东帅”。然而,今年6月利率市场化来袭,市场对于银行的盈利前景也产生了担心。
6月8日,央行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利率市场化改革开始启动,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1.1倍;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
对于利率浮动区间的意外放宽,各商业银行刚开始似乎显得有些不适应。
在央行宣布下调利率后,工、农、中、建、交五大行均在官网上挂出调整后的存款利率。其中,活期存款利息从降息后的基准利率0.4%上调至0.44%,三个月、半年及一年的定期分别上调至3.1%、3.3%及3.5%。6月9日,广发银行、深发展、华夏、浙商银行将一年期内各档次存款利率全都上浮10%,随后的几天,中信银行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和招商银行以及最后行动的浦发银行,相继将1年期及以内定期存款利率执行基准利率的1.1倍。至此,中型股份制银行存款利率全部上浮到顶。
而随后间隔不到一个月的第二次央行降低利率,商业银行开始有了相对快速果断的反应。工农中建交五大行分别将人民币一年期的存款利率下调至3.25%。除南京银行、兴业银行对存款进行分类外,其他银行的一年期存款利率都调整为最高的3.3%。自此,商业银行存款利率分开阵营。
两次非对称降息,放宽利率浮动区间,迈开了2004年以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一步,也吹响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号角。可以肯定的是,利率市场化是大势所趋,对于整个金融业的意义都非常重大。
存贷利差的挤压无疑降低了银行业的利差收益,对长期以依靠利差收益为利润主要来源的银行业来讲,是否意味着高增长时代终结?
标普曾发布报告称,预计中国银行业的盈利能力在未来两至三年内将遭到削弱,甚至预计利率市场化将导致银行今年平均资产收益率下跌10个百分点,明年跌幅可能达到20-25个百分点。
但也有业内人士指出,银行的经营成本、资金来源成本不但跟利率有关,与期限结构和资金的配置也有关系。单凭利率成本有所上升这一点就断定银行业绩整体会受到不利影响,这个结论可能比较仓促。利率市场化并不决定银行业的业绩,只是说银行相互竞争的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在这个新的环境中,银行业的整体业绩和单个银行的业绩,究竟会怎么变,还是一个未知数。也就是说,利率市场化本身和银行业的业绩之间,不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
银监会公布的商业银行主要监管指标显示,第三季度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净息差达到2.77%,为2011年以来的最高点。受此影响,银行业的净利润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截至三季度末,银行业的净利润达到9810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近20%。其中,第三季度净利润增长3194亿元。
从三季度的数字来看,利率市场化并未造成银行业绩的明显下滑,但是利差收窄似乎已成定局,若要保持昔日的持续增长,中间业务则将成为最为重要的战场之一。在各家银行近几年的成绩单中,中间业务均快速发展。但是在2012年,这一战场却也经历了层层波折,未能延续一路以来的高歌猛进。
今年2月,银监会公布了《关于整治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规范经营通知》,对于不规范收费的管制。今年上半年银监会重点对存贷款和服务收费两大领域存在的问题逐项排查,深入整治,上市银行中间业务普遍受到影响。
上市银行中报显示,上半年16家上市银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增长出现放缓,5家大型商业银行保持了个位数的增幅。三季度延续了这样的趋势,以往中间业务收入40%-50%的增速已经下降为普遍的20%-30%,大行所受影响比较明显。
但是在增速普遍下滑的表象下,却依稀能够看到各银行中间业务差异化转型的痕迹。部分银行的银行卡业务发展迅速,部分银行资产托管和贸易融资等表外业务表现亮眼……这一切似乎都释放出积极的信号。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