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金融调控不能只盯贷款
央行认为,要提高金融调控的有效性,必须关注银行体系外的其他融资方式。
东方早报见习记者 陈月石
央行9月13日首度公布2002年以来社会融资规模年度数据。数据显示,过去10年,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吸金”额年增22.9%,至2011年,单年额度高达12.83万亿元。
所谓社会融资规模,按照央行的解释,是指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总额。除了最常见的贷款,还包括理财产品、信托贷款等其他形式的融资渠道。
央行称,与货币供应量、信贷规模等指标相比,社会融资规模能更准确、更全面地反映全社会的融资状况和流动性水平,“金融调控如果只盯着贷款就会造成‘按下葫芦浮起瓢’的现象。”
有市场分析人士认为,央行选择在昨日发布上述数据,可能有一点为当前经济形势下迟迟不降存准率辩护的意思。不过,也有多位专家认为,央行选择在昨日公布数据只是正常的信息公开的过程,没必要过度解读。
央行2011年4月首次发布社会融资规模这一数据。
“贷款已不能完整反映
金融和经济的关系”
从央行昨日公布的2002年以来社会融资规模年度数据来看,过去10年市面上的流动性增速颇为可观。
数据显示,社会融资规模从2002年的2万亿元扩大到2011年的12.83万亿元,年平均增长22.9%,比同期人民币各项贷款增长率高6.1个百分点。2011年社会融资规模与GDP之比为27.1%,比2002年提高10.4个百分点。
值得一提的是,细观社会融资规模的结构,人民币贷款外的其他方式融资数量和占比明显上升。2011年新增人民币贷款7.47万亿元,是2002年的4.04倍,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58.2%,比2002年91.9%的占比大幅下降;除人民币贷款外的其他方式融资为5.36万亿元,是2002年的32.7倍,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41.8%,比2002年上升33.7个百分点。
其中,2011年企业债券和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合计融资1.80万亿元,是2002年的18.1倍;2011年实体经济通过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从金融体系融资合计达2.53万亿元;2011年小额贷款公司新增贷款1934亿元,比2009年增长1.5倍。
分析央行新闻稿及答记者问,央行多次强调,新增人民币贷款已不能完整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也不能全面反映实体经济的融资规模。央行称,“为了提高金融调控的有效性,必须同时关注人民币贷款和其他方式的融资。”
央行还称,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发展和金融创新深化,实体经济还会增加新的融资渠道,如私募股权基金、对冲基金等。未来条件成熟,可将其计入社会融资规模。
为没有下调存准率辩护?
“金融调控如果只盯着贷款就会造成‘按下葫芦浮起瓢’的现象。”对于社会融资规模数据对宏观调控的具体意义,央行昨日称,有利于促进金融宏观调控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或是因此,昨日也有市场人士将央行的最新举动理解为,央行或是在辩护近期为何迟迟没有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显见的是,9月9日-12日陆续发布的宏观数据都显示,宏观经济仍然没有企稳,急需进一步的刺激政策。
央行曾分别在今年2月和5月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并在6月8日和7月6日一个月内两次降低存贷款基准利率。
不过,接受早报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都认为,央行公布上述数据只是一个正常的信息公布过程。毕竟,央行昨日对社会融资规模的现状和作用做了全面的评述。
央行提及,“如果宏观审慎管理范围过窄,大量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市场和产品游离在外,它们都可能成为系统性风险的重要来源。”此外,央行还提到,社会融资规模能够将数量调控和价格调控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进一步促进金融宏观调控向市场化发展。
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告诉早报记者,央行将社会融资规模这一指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更有利于利率市场化,社会融资规模不仅仅可以监测存贷款利率,还可以关注到短期货币市场的利率变化,“由于人民币是采取基准利率及浮动管理,而社会融资中其他类型的融资市场化定价程度更高。”
瑞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则告诉早报记者,央行将社会融资规模作为调控手段的作用是逐步体现和完善的,代替“银行信贷”成为央行货币政策的主要操作目标仍需时日。“2011年初央行开始公布社会融资规模时,是每季度公布一次,今年起央行开始按月度公布,表明央行正在逐步完善将社会融资规模作为主要金融调控工具的目标。”
展望未来货币政策,交行金研中心分析师鄂永健称,在外汇占款增量下降很可能成为趋势的情况下,准备金率仍有下调的必要。(陈月石)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