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充分竞争中提升银行持续获利能力
业内专家指出,强制性的整治固然能够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需要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只有在充分竞争中银行业才能真正提升持续获利能力,金融消费者和股东权益也才能在银行自觉提升服务的过程中得到保障。
最近,银行的日子似乎不那么好过。尽管各大商业银行2011年度财务报告披露的业绩十分抢眼,但得来的并不都是赞许。在经济下滑的情况下,银行的高利润被与广遭诟病的收费话题联系在一起,一时间气氛凝重。
那么,究竟该如何看待银行的高利润?人们在批评银行乱收费的背后,还有哪些根源问题需要认真思考?近日,记者采访了一些业内人士,试着寻求一些答案。
“现在都攻击银行乱收费,说实话,银行内部也确实有点乱。”近日,某大型银行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一些分支机构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中间业务收入指标,上浮企业贷款利率,尔后把上浮的部分算作中间业务收入;有些原本没有中间业务科目的业务部门也纷纷向企业收取各种“信息咨询服务费”,并冠以“投行业务咨询费”的名义,纳入中间业务收入———“总之,只要能够收费的项目绝不放过,名目或许不同,但大同小异。”
不过,对于舆论的批评,一些银行抱怨:“现在要求转变发展模式、与国外先进银行看齐,提高中间业务收入是重要的评价指标。每年考核指标都按增长30%至40%往下压,而且与奖金工资挂钩。如果完不成任务,员工不仅奖金拿不到,有的还要扣工资。不这么做又怎么办?”
上述知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银行真正做中间业务的部门主要有:投行业务、资产管理业务、私人银行业务、金融市场业务(包括资金交易、债券、贵金属等)。其所在的银行每年超过1/4的利润来自于金融市场部,约1/5的利润来自于投资银行业务,而投行业务很多收入是靠收费来的。
“严格地说,业务部门收取的所谓‘信息咨询服务费’也不能算作乱收费———因为在接受咨询服务前,每个客户都是自愿与银行签订合同的。但问题是,这样的中间业务含金量究竟有多少?”上述人士坦言:“国际银行所提供的中间业务服务往往是跨市场、跨领域的;而国内,目前银行很多领域不能进入、很多业务不能做,提供的服务十分有限,根本无法与外资银行去竞争———银行经营模式转型是对的,但如果政策不放开、市场不放开,则很难。”
前不久,银监会刚刚通报了银行业不规范经营专项治理工作进展情况,要求所有银行从4月1日起严格按名录收费,凡未纳入名录的一律不得擅自收费。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各家银行均已组织了自查整改,并在营业网点公布了“七不准、四公开”规定,网点服务收费明码标价,以全面接受社会监督。然而,银行收费问题的背后,实际上反映了我国银行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
业内专家指出,强制性的整治固然能够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需要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只有在充分竞争中银行业才能真正提升持续获利能力,金融消费者和股东权益也才能在银行自觉提升服务的过程中得到保障。
其实,抛开银行在服务收费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仅凭银行业对中间业务的重视程度,我们已经能够感受到业界对未来形势的忧虑。然而,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市场环境有着很大不同,银行业盲目追求中间业务收入指标的快速增长的现象值得思考。
以美国银行业为例,一方面,由于美国经济发展程度很高,基础设施和城市化建设已经完成,对银行贷款的需求空间早已无多,美国的大型企业则基本上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筹资;个人和中小企业成为银行的主要贷款对象。另一方面,由于资本市场高度发达,影子银行体系将传统商业银行的职能交由资本市场来完成,商业银行则是通过发行票据筹集资金,将资金贷给企业后,并不持有到期,而是“发起并销售”,通过将贷款打包证券化、转让等过程,收取费用。
这一点,可以从美国银行业中间收入的构成得到印证。据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介绍,在美国商业银行与储蓄机构的非利息收入构成要素中,资产证券化收入占比最高,达到11%,此外,托管业务收入、存款账户收费、投资银行业务收入、交易收入、保险收入等亦占有较大比重,构成美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重要来源。
而中国的情况与之相去甚远。在我国,商业银行充当金融中介,吸收储户资金,经过信息筛选后,贷款给企业,从而赚取存贷利差。由于资本市场发展尚不完善,目前中国经济发展仍然主要依靠货币推动,这无疑使银行资金在经济建设和企业发展过程中充当着无可替代的角色。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现行的经济模式成就了银行的高额利润。从最近公布的财务报告看,净息差收入占到了银行利润的80%以上,与此有密切关联。
而与美国银行业中间业务收入构成相比,我国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构成较单一,主要来自于结算和代理等手续费收入,且总规模不足净息差收入的1/4。这一方面说明,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收入增长仍然十分缓慢、产品匮乏;但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对银行贷款的需求仍然较大,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动力不足。而从某种程度上说,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中间业务才会到来。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中国银行业可以坐等。实际上,随着加息周期的过去,银行业靠吃利差轻易获利的日子正在走向尽头。更重要的是,即便是目前净息差收入占比很高,也不能说明我国银行业借贷资产的盈利能力很高。
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商业银行净息差为2.7%。而资料显示,完成利率市场化国家的银行净息差为1%左右———利差收窄是利率市场化的必然结果。
“要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挑战,银行业就必须进一步提升借贷资产的盈利能力,而这取决于一个银行的议价定价能力、业务结构、服务能力、成本管理等多方面因素。因此,对银行业来说,盈利能力的提升,其背后将是全方位的转型与变革。”宗良说。
不过,需要看到的是,利率市场化不仅仅是放开银行存贷利差控制,市场定价利率需要发达的金融市场和完善的利率流通渠道、丰富的利率金融产品和完整的利率曲线为依托。而银行借款业务和金融性贷款业务的发展也离不开发达的金融市场和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产品。
应该说,利率市场化改革给银行借贷业务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促使我国银行业向批发银行和零售银行转型。可以预见,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商业银行在面临挑战的同时,也将迎来参与金融市场发展、实施多市场操作的机遇。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