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开启国际储备功能
国际化“双轮”驱动
[ 2012年以来,人民币的金融计价功能得到突出体现,人民币国际化进入贸易计价与金融计价“双轮”驱动时代,一些央行甚至将人民币资产纳入其国际储备系统 ]
人民币国际化“RMB Internationalization”虽然有点绕口,但这丝毫不影响这个词组在海外的流行度。
尤其是2012年以来,人民币的金融计价功能得到突出体现,人民币国际化进入贸易计价与金融计价“双轮”驱动时代,一些央行甚至将人民币资产纳入其国际储备系统,人民币在某种程度上开启了国际储备的功能。
不过,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仍然很低。依据中国人民大学发布的《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3》,截至2012年底,人民币国际化指数(RII)为0.87,距离日元和英镑的4.46和3.98尚有一段距离,距离美元52.3的水平更是差距甚大。
“双轮”驱动
所谓“双轮”驱动主要是指人民币当前已经改变了片面的贸易计价功能,转向更加综合的贸易计价与金融计价“双驱”模式。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提供的统计数据,截至2012年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为2.94万亿元,较2011年增加41%;而相比贸易结算规模,更值得关注的是金融计价规模。2011~2012年期间,人民币国际金融计价结算功能综合指标同比增长700%,2012年各季度同比增长率平均为171.58%。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涂永红老师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人民币国际化指数之所以在2012年取得快速进展,金融计价功能的快速提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其中最明显的是人民币国际信贷、直接投资以及国际债券和票据市场规模的扩大。
涂永红教授表示,从单方面的贸易计价功能转向“双轮”驱动模式,表明人民币国际化呈现出更合理、更稳健的格局。
同时她也指出,鉴于中国资本账户仍然存在管制,一些人民币计价的金融需求并不能得到满足,如果放开,金融计价功能占比会进一步提高,包括外汇市场交易、债券市场交易中的人民币使用规模会进一步扩大。
但根据国际习惯,一个成熟的国际化货币的三个功能(贸易计价、金融计价以及国际储备)在一国国际化指数当中所占权重应该各占1/3,但目前人民币三种权重中国际储备比重还非常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不过尽管份额仍然十分小,自2011年以来陆续有几个国家的央行将人民币资产包括中国政府债券纳入其外汇储备库。
改革助力
尽管人民币目前已经实现了“双轮”驱动,但仍然存在一些主观或客观的障碍,导致人民币国际化在短期内仍然面临重大挑战。
首先,我国当前贸易大而不强,产品缺乏竞争力,企业在贸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的意愿与能力均不足;其二,我国金融机构的国际化水平仍然非常有限,国际范围内的人民币业务规模有限;其三,人民币外汇市场交易量有限,交易成本比较高,市场深度和广度不足,使投资者持有人民币的意愿也非常有限。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指出,要破除上述三个障碍需要从强化人民币贸易计价功能开始,努力实现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同时提高人民币国际使用的便利性。
目前根据中国执行的双边本币互换路线图可以发现,中国基本上是遵循从贸易伙伴到周边再到发达国家最后突破核心发达国家的路径。
这种互换最初的功能就在于能够培育人民币在双边贸易中的结算功能,陈雨露进一步指出:“考虑通过扩大直接投资、建设自贸区或其他合作机制推动人民币作为贸易计价结算货币,甚至可以通过官方政策优惠、金融服务优惠或企业业务优惠等方式鼓励这些区域接受人民币用于贸易计价结算。在涉外会计、统计工作的记账货币考虑增加人民币。积极建设全球人民币支付清算系统,为人民币发挥国际计价职能提供技术支持,降低人民币的交易成本。”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