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企业巧用金融工具破解汇率损失困局
人民币升值,对外贸企业影响最直接的体现是降低出口数量,导致利润下降。从宏观层面来说,直接抑制了我国的出口。据海关总署最近公布的5月份进出口数据显示,5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2.15万亿元人民币,增长仅为0.4%。
面对人民币升值,如果外贸企业熟稔各种金融工具或价格手段,从技术层面上主动规避汇率风险,就可能在一笔大订单中规避掉数万元的汇率损失。对此,中行山东省分行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涌现出一批成功案例。
招数一: 巧用“福费廷”减少9万元损失
巧用国际结算类金融产品,能让外贸企业在对外贸易中规避汇率损失,青岛一家外贸公司总经理王磊便是其中的受益者。去年11月,王磊的公司与中东一家公司签订100万美元的家电产品出口订单,经过商定双方拟以远期信用证方式结算货款。
“当时人民币有不断升值的趋势,我一方面想规避汇率风险,另一方面也想尽快回收货款拓展业务。”最终,王磊于去年11月18日在中行山东省分行办理了100万美元、期限170天的“福费廷”业务。当日美元对人民币即时汇率为6.2215,办理“福费廷”业务后,中行当天便向王磊公司汇入622.15万元人民币。
今年5月8日,王磊和国外客户约定的付款期限到期,国外客户付款100万美元,中行收款用于归还“福费廷”融资。此时人民币已大幅升值,美元对人民币汇率跌破6.13,“如果我们公司不办理“福费廷”业务,按5月8日即时汇率只能结汇612.77万元人民币。也就意味着公司将遭受9.38万元汇率损失。”王磊如是说。
中行山东省分行国际结算部副总经理孙志伟介绍说,近年来,中行又先后研发创新了与海外银行合作的“双易证”业务、与物流仓储企业合作的“融货达”业务、与信用保险机构合作的“融信达”服务等产品,适应了外贸企业加快资金周转、防范汇率风险等方面的需求。
招数二:优质产品赢得人民币定价权
当前,美、欧、日等境外企业与中国境内企业之间的贸易,通常以美元、欧元和日元进行计价结算,由此带来的汇率风险通常由境内企业承担。随着推广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呼声越来越高,我省很多企业已经采取了以人民币进行结算。
对于使用人民币做跨境结算,青岛爱特制冷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郑泽安一直很期盼。“和国外客户进行交易,从签订合同到合同履行结束一般会有3至6个月的履行期,比如,去年11月我和客户签订10万美元合同,1美元可兑换6.3元人民币,随着人民币升值,今年5月份1美元可兑换6.2元人民币,那我就会遭受1万元人民币的损失。”郑泽安说,“如今我们推出的一些产品在国际上比较有竞争力,我们和国外客户议价时也都倾向于人民币结算,这样的确会给我们减少不少损失。”
记者采访中发现,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用人民币结算的方式来争取主动、避免损失,人民币结算的比例在不断扩大,如省内一些纺织服装类企业已凭借优质产品慢慢推广人民币跨境结算。孙志伟表示,自2010年6月我省试点跨境人民币业务以来,中行山东省分行已累计为数千家客户办理跨境人民币实际收支业务万余笔,累计金额已突破1500亿元,“这个数字也代表着相当一部分企业在跨境结算中已使用人民币做结算,相信随着跨境人民币业务的推广和国内企业产品竞争力增强,这一数字肯定还会继续上升。”
招数三:锁定汇率规避汇率损失
锁定结汇汇率成为一些中小型外贸企业针对汇率变动普遍采用的一种避险方式。济南一家服装加工类企业销售总监杨女士表示,她所在公司年出口服装总额在5000万美元左右,绝大部分是以美元结算,随着人民币持续单边升值,给企业带来比较大的汇率损失。自去年5月份开始,该企业做了总额达1000万美元的远期汇率锁定业务,公司出口收汇锁定的美元结汇牌价比银行即时牌价高出约1000个点,仅此一项,该公司今年在结汇方面的收益就达到了100万元左右。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