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化双向波动难现 人民币超调存忧
人民币单向升值通道自2012年7月下旬打开之后,一路高歌猛进。
截至昨晚《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截稿,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报收6.1311,创下汇改以来最高水平。而自2012年7月25日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已经升值2656个基点,升值幅度约为3.6%。
“我比较担心的是人民币在当前背景下很难实现市场主导的双向波动。”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分析人士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如果央行继续目前的调控机制,人民币超调是个大概率事件。”
自2005年实施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走势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汇改之初的大幅上行;第二个阶段是2008年下半年至2010年中期的稳定震荡;第三个阶段是从2010年中期到现在维持单边上行态势,持续时间长达近3年,升值幅度约为10%。
尤其是自去年年底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屡创新高。2012年11月,15个交易日中创出连续14个涨停板;今年年初以来,人民币延续去年年底的强势上行,一直围绕人民币波幅的强边运行,而央行设定的每日中间价也屡创新高。截止到5月22日,进入5月以来的人民币中间价升幅已经超过178个基点。
中央财经大学一名国际金融教授对本报表示:“从中间价近来的走势可以看出中国央行是在主动让人民币升值,因为人民币升值有助于调整经济结构;另一方面可以减少通胀压力。”
这符合IMF对人民币仍然低估的评论以及赞同当前人民币继续升值的观点。然而,就是在央行中间价与市场预期的互相实现的过程中,人民币升值的周期似乎绵绵无绝期。
不过上述分析人士的担忧恰恰来自人民币持续升值以及央行的中间价政策之间的自我实现预期。
其担忧的逻辑主要来自三个方面:首先,央行的中间价制度与人民币升值预期的相互作用。“央行每日设定的中间价来自于央行对市场供需的观察,在过去很长时间,中间价持续上行,这强化了市场投资者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从而在市场上表现为对人民币的需求的持续增加,而这反过来又对央行的中间价设置提供了貌似合理的市场依据。这样就实现了一个自我的循环机制。”上述分析人士表示。
第二是当前对人民币的供求关系并不反映实体经济需求,这主要是因为外围经济体实行大幅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大量的投资套利资金流入中国,从而加剧了对人民币的需求。
其三是当前的人民币汇率管理机制。央行通过过多的中间价机制干预市场,导致市场难以自主发现人民币的合理价格;同时尽管外管局已经结束强制结售汇制度,但市场上仍然存在结汇容易售汇难的问题,这进一步加剧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
上述国际金融教授也表示,当前缺乏弹性的外汇制度以及不太完善的外汇市场是目前价格发现机制缺失的重要原因。“有弹性的外汇制度和完善的外汇市场是相互呼应的,套期保值等才会出现,这样才可以发现市场价格。”
不过现在国际上已经开始有炒作中国经济硬着陆的声音,如果二季度的数据持续走低,人民币可能会出现反向运动。“但这并不是我们所希望的市场自发的双边波动,我所希望的双边波动是在经济平稳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双边波动,而不是极端事件和极端背景下出现的反向运动。”上述分析人士表示,总体而言,一种合理的汇率制度应该有升有贬、双向波动,我们要对汇率的变化有容忍度,不要过度评价;汇率制度与汇率政策应该服务一国国内经济运行情况。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