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互换网铺开 助两万亿人民币出境

2013-03-25 08:14    来源:东方财富网

  自2008年12月12日与韩国央行签署首个货币互换协议后,据《第一财经日报》统计,中国人民银行已与19个国家(或地区)的央行(或货币当局)达成了货币互换协议,涉及总金额逾2万亿元人民币。人民币互换网已然铺开,并正从亚洲和新兴市场向更多西方国家延伸。

  澳新银行大中华区研究总监刘利刚()向本报表示,货币互换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一步,货币互换也是美元等货币实现国际化的必要步骤。除了进一步扩大货币互换范围外,下一步将是人民币与更多货币进行直接兑换和交易。

  由来

  人民币货币互换网逐步铺开,是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在危机面前,美国因美元获得了大量铸币税的同时,还通过大量印钞的方式向全球转嫁危机和输出通货膨胀,这让不少国家开始感受到依赖美元的一些弊端。

  实际上,历史上多次危机均与美元息息相关。比如1997年亚洲危机,当时的很多东南亚货币挂钩美元,前期美元的大幅贬值,促使这些国家货币大幅升值的同时还输入高通胀,后期美元走强又让这些国家经历了泡沫破裂、货币狂贬、外资大幅撤离的悲剧。

  在2009年的伦敦G20峰会前夕,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3月23日在央行网站上发表了题为《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的署名文章,指出必须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以解决金融危机暴露出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一系列问题。

  在持续一段时间的激烈讨论后,上述超主权货币的提议并未在国际社会付诸实践。不过,中国央行开始稳步推进人民币的跨境贸易结算和货币互换,这起到了既方便贸易结算、规避汇率波动,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对美元的过度依赖,并有利于人民币走向国际的多方面作用。

  互换网

  货币互换,又称“货币掉期”,是指市场中持有不同币种的两个交易主体,按事先约定在期初交换等值货币,在期末再换回各自本金,并相互支付相应利息的市场交易行为。

  货币互换最早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起初主要是在商业机构之间进行,目的在于相互利用比较优势,降低各自融资成本,锁定各自汇率风险。近年来,各国央行(或地区货币当局)也开始将货币互换用于区域金融合作,实施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的需要。例如2001年以来,中国央行参加了东盟10国加中日韩(10+3)之间建立的货币互换网络。

  本报统计中国人民银行和投行研究报告数据显示,从2008年底至今,人民银行已于韩国、中国香港、马来西亚、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阿根廷、蒙古、冰岛、新加坡、新西兰、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泰国、巴基斯坦、阿联酋、土耳其、澳大利亚、巴西、乌克兰等19个国家、地区的央行及货币当局达成了货币互换协议,涉及规模为人民币20125亿元。

  苏格兰皇家银行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人民银行与其他国家央行(或地区货币当局)进行货币互换有多重作用和目的,同时也令离岸人民币市场不断扩展。

  第一,货币互换可作为流动性提供机制。上述报告称,在中国央行向韩国央行提出1800亿元人民币货币互换时,目的是无条件地为韩国央行提供备用的流动性机制,这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美联储和其他机构在雷曼危机下提供的货币互换机制有所不同。

  第二,货币互换推动人民币贸易结算。报告称,2009年后签订的互换协议都是为了推动人民币在双边贸易和投资的使用。

  实际上,央行在和其他央行(或货币当局)签署的系列本币互换协议中不乏创新。支持互换资金用于贸易融资、将互换的有效期延至三年,都是创新做法。这些创新可推动双边贸易及直接投资,运作机制是央行通过互换将得到的对方货币注入本国金融体系,使本国商业机构可以借到对方货币,用于支付从对方进口的商品。

  第三,货币互换推动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上述报告称,每份货币互换协议的规模并不一定和该国与中国的贸易情况成正比,间接证明货币互换并非仅仅为了人民币贸易结算。同时,接近四分之三的货币互换协议都是与外汇储备丰富的亚洲央行签订,证明这也是为了推动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当然,这也使中国央行的外汇储备更加多元化。

责编:赵惠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

专题推荐

商学院第二期:品牌汇

品牌汇

如何理解品牌?企业为什么创立品牌?

共筑中原梦

共筑中原梦

中原梦必须依靠河南一亿人民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