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民币有效汇率指数看经济增长放缓
一个国家的汇率水平决定着它的货币在国际市场的购买力,对于进出口贸易占GDP比重大的经济体来说,汇率对经济的影响则是举足轻重的,而中国就属于这类经济体。谈起中国的汇率,人们往往习惯性地关注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然而随着中国同非美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增长,单单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来衡量人民币汇率水平越来越显得不够全面和客观了。
究其原因,一方面,自2005年7月中国实施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欧元、日元等不同货币的汇率呈现整体升值趋势,但由于升值幅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单一货币汇率显然无法准确地体现人民币的升值程度。另一方面,中国对外贸易出口对象呈现日益多元化趋势。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最大的四个出口目的地分别是欧盟、美国、东盟和日本,出口金额分别为3560亿美元、3245亿美元、1701亿美元和1483亿美元,而这些贸易中同欧盟、日本通常是以非美货币(欧元、英镑或日元)结算的。
鉴于中国贸易对象的多元性,嘉实回报中心认为采用国际清算银行(BIS)所发布的人民币有效汇率指数(Effective Exchange Rate Index)能够更全面地衡量中国的汇率水平。人民币有效汇率指数的编制是依据中国同主要贸易国的交易量,赋予各币种汇率以不同的权重,先编制名义有效汇率指数,再根据各国的物价指数水平对指数进行调整,得到最终的实际人民币有效汇率指数。
国际清算银行最新数据显示,8月人民币有效汇率指数为105.79,较去年同期的98.69明显上升,也是2005年7月汇改以来从88.06一路攀升的结果。在汇率指数不断升高的同时,中国的出口贸易额同比增速则呈现逐步下降的态势,从2005年的28.4%滑落到2011年的20.3%。有效汇率指数的高企从本质上反映出中国出口中传统的价格优势正在弱化甚至消失,贸易环境的恶化趋势更加重了产业结构调整压力。今年年初以来,美国经济尽管好于其他发达经济体,但复苏步伐缓慢;欧洲在欧债危机的泥沼中,需求持续萎缩。截至8月份中国出口累计同比增速仅为7.1%,其中8月份的出口增速仅为2.7%,而在2月份中国更是经历了22年来最大的贸易逆差。汇率和需求的双重挑战使得对外贸易形势异常严峻。
在汇率攀升造成价格优势不再的大环境下,出口贸易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变得更加迫切,而且“华山一条路”舍此别无他途。从出口贸易的收入来源看,尽管近年来低附加值的加工贸易的出口额占比在逐渐降低,但到2011年底这一比例仍有45%,几乎仍然是出口收入的“半壁江山”。从出口商品类型看,商务部发布的《2012年春季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指出,中国当前消费类产品出口增长较快,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附加值在逐渐提高,通信设备、医疗器械等产品的出口成长快速。转型势头固然可喜,但这并非竟一夕之功所能完成的,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发挥到了极致,为“中国奇迹”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然而,随着人民币有效汇率不断攀升,贸易外在条件恶化的长期趋势难以逆转;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逐渐耗失,出口企业的内在成本优势也不断弱化甚至消散殆尽,而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尚需时日。作为驱动经济的传统三驾马车之一,出口难以继续肩负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力军作用,经济增长放缓不可避免。正是在此背景下,政府主动将2012年的GDP增速目标调低到7.5%,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的研究报告中也将2012年中国GDP预期增速由8.2%下调为8.0%。
嘉实回报中心认为,当前的人民币有效汇率指数揭示出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贸易条件难以改善,而国内出口企业的转型和结构优化过程相对还比较漫长,经济增长传统三驾马车之一的出口将风光不再,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经济增长放缓将成为常态。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