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首触1%跌停 结汇意愿随贬值预期而降
7月20日即期市场上,人民币对美元走出了有史以来的首次“1%跌停”,这也是4月中旬人民币日内波动区间扩大1%后的首次跌停。
贬值的上半年
20日,即期市场上人民币的最低价为6.3743,较当日中间价6.3112相差631个基点,触及1%交易幅度的下限;随后汇价小幅回升,最终收在6.3735。此前的6月22日,人民币曾经在即期市场上逼近“跌停”价位,当时只差11个基点。
其实,人民币的贬值预期在市场上已经存在相当长一段时间。
人民币在启动重要的“7·21汇改”后,除了2008年金融危机后两年多的“暂时停歇”,大部分时间相当于“汇改即升值”,七年来累计升值近30%。但以2012年以后的走势来看的话,人民币在这一年开始出现新的变化:年初至今,人民币中间价累计贬值达到0.18%,单看数字,这个贬值的幅度并不大,但重要的是这是人民币七年来首次半年期内出现贬值。
除了中间价外,人民币在其他多个市场表现更进一步巩固了其贬值预期。香港NDF市场多日来人民币对美元报价都已超过6.4水平。另外,7月20日,境内市场美元对人民币一年期掉期最新成交为升水775点,相当于市场认为一年后人民币对美元将达到6.4510元。
招商银行高级金融分析师刘东亮称,目前对人民币中间价的制定机制,以及如何引导汇率方向,出现了明显的市场化倾向,这有利于银行与企业对汇率市场的预测与判断,有利于操作交易行为的开展;但是从市场层面,无论是境内的即期汇率,还是境内外的远期汇率,都表现出较中间价更为疲软的特征,这表明市场对中间价不能完全认可,市场或许认为人民币的汇率表现应当更加疲软。
保留美元意愿增强
当人民币变化规律出现改变的时候,市场上结汇意愿下降,在美元升值的预期下,人们手里保留美元的意愿增强。
“人民币适度贬值不会存在什么问题,它目前的贬值幅度不大,就不会对整个宏观经济带来太多负面影响。”一家国有银行金融中心的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说。
交通银行的一份报告也指出,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对增强汇率弹性、改变人民币单边快速升值态势有利,我国在国内经济运行存在下行压力、外需较为低迷的情况下,汇率改革是进行政策预调、微调,努力保持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的举措之一。
接下来对于人民币的走势,市场分析认为,其与美元指数的相关性将会增强,但是人民币的贬值幅度将不会超出预期,“人民币汇率贬值会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这是在几次危机中我们所看到的,我们也有这样的信心。”一位外资银行的分析师对记者说。
刘东亮认为,美国经济正经历战后最缓慢的复苏,但是与欧洲相比较,美国的复苏仍然是理想的,“预计美联储中期内推出新QE3的概率较低”,由此预计美元将继续保持强势,非美货币在年内余下的时间内有较大可能继续保持弱势,欧元有跌向1.20 的风险。在欧元走弱、美元走强的背景下,人民币在市场化增强的情况下,自然“关联”走弱。他认为在年内余下的时间里,人民币很难再有升值空间,上半年创下的高点也许就是年内的高点,而适度贬值的空间则相对宽松,年内的波动性将进一步上升,波幅将主要集中在6.30~6.40,且不排除跌破6.40 的可能。
中国外汇研究院院长谭雅玲指出,人民币不再单边升值,出现贬值是一个正常的现象,人民币从年初至今,已经超出了过去完全不同的周期和规律,这种现象对此时此刻的中国经济、对中国金融市场的风险规避有好处。
【专家观点】
人民币汇率水平逐步向均衡靠拢
自2005年7月21日以来,我国人民币汇改已经走过了整整七个年头,回顾汇改七年之路,我国承担着复杂的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压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却并没有因此停息,始终坚持“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的原则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汇率改革有序推进,对增强中国对外经贸的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优化、增加就业、抑制通货膨胀发挥了积极作用,成绩斐然。特别是人民币汇率水平逐步向均衡靠拢,外汇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这为进一步完善汇率形成机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循序渐进
市场力量居主导
随着亚洲金融危机影响逐步减弱以及中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2005年7月21日,我国再次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人民币对美元一次性升值2%以后,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与此同时,深化外汇体制改革,理顺外汇供求关系、加快外汇市场培育,市场决定汇率形成的技术平台基本形成,人民币汇率弹性不断增加。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恶化,许多国家货币对美元大幅贬值,而人民币汇率再度收窄了浮动区间,稳定了市场预期,为抵御危机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亚洲乃至全球经济的复苏作出了巨大贡献,也展示了中国促进全球经济平衡的努力。随着全球经济企稳复苏,中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进一步巩固,2010年6月19日,中国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重在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
让市场在汇率形成机制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核心内容。2007年5月,央行扩大人民币交易区间,将0.3%的汇率波动区间扩展到0.5%,自2012年4月16日起,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交易价浮动区间继续由0.5%扩大至1%;与此同时,外汇局宣布,强制结售汇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目前的强制结售汇政策法规均已失去效力,实践中不再执行,企业和个人可自主保留外汇收入。取消强制结售汇制度,可以缓解人民币过快升值压力,为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外汇局还宣布,允许国内外汇市场参与者持有人民币兑外币的净多头头寸。此举被市场分析人士解读为“清除”了又一道有碍投资者表达自主结汇意愿的重大阻碍。此外,每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的形成渐由上日交易的加权平均价形成改为由当日开市前主要做市商询价形成,且理论上日间波幅只管当日交易价不管隔日中间价。
业内专家表示,人民币汇改进程不断加快,自2012年4月进一步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央行外汇操作方式作出适应性调整,主要针对市场汇率的过度波动,降低入市频率。扩大浮动幅度以来,银行间市场汇率波动幅度加大,市场自求平衡能力增强。
趋向均衡
加速金融市场化改革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取向是逐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让市场在汇率形成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在外汇供求关系的作用下,人民币双边和多边汇率总体保持了稳中趋升的走势。
有业内专家表示,近期人民币汇率走势表明人民币汇率比较接近均衡水平:第一,无论是中间价,还是日内交易,人民币汇率有升有贬,呈现明显的双向波动特征。第二,汇率预期也开始由单边升值预期转变为双向预期,交易也更为活跃。第三,人民币汇率对经济基本面的变化更为敏感。
当然,人民币汇率接近均衡水平并非是汇改以来唯一的“成果”。总体看,深化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有利于在人民币汇率趋近合理均衡水平时,让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中发挥更大作用,促进我国国际收支状况朝着更加平衡的方向发展,完善外汇市场的自我平衡能力,减缓外汇储备的积累。
从微观经营个体看,遵循“主动性、渐进性、可控性”原则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使得企业、商业银行等微观主体主动适应汇率浮动的意识增强,应对市场变化的灵活性和能力提高。企业避险的需求有显著增强,商业银行远期结售汇业务增长明显,这显示出企业避险意识进一步提高,正越来越适应浮动的汇率环境。从宏观调控看,完善人民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逐步增强汇率灵活性,有助于增强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和有效性,改善宏观调控能力,汇率的灵活性还有助于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从我国经济金融改革进程看,进一步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完善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最大好处,不仅在于让汇率发挥调节资源配置的价格杠杆作用,还在于给其他金融领域的改革松绑。弹性汇率是放松资本项目管制的前提,资本账户开放的前提则是利率的充分市场化,金融市场化改革可能已经进入加速期。(金融时报 于舰)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