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熊市不买老基,牛市不买新基。”这是长期流传于基金投资者中的一句至理名言,其大意是讲熊市中由于市场泥沙俱下,买老基只能一起承受净值损失的命运,而买新基则或许会赶上募集期结束后一个相对较低的建仓时点。
历史会重现吗?上一轮牛市在冲顶6124点的途中曾涌现出多只百亿规模的基金,但最终百亿新基将那批基民深套,其中多数投资者等到本轮牛市才得以解套。
而新一轮牛市中,百亿新基似乎更有成为常态之势。相关的统计表明,截至上周末的5月15日,今年年内新成立的基金中, 首募规模超过50亿的有33只,超过60亿的也有23只,而超过100亿的已经有了5只。中国经济网记者注意到,明星基金经理任泽松、宋昆的新基均为一日售罄,且首募金额超过了100亿。
问题随之来了,如此数量众多且体积庞大的新基即将蜂拥入市,面对的股票基本都是翻了两三倍以上的高价货,它们会如何选择呢?
新基金难解规模谜题
“熊市不买老基,牛市不买新基。”这是长期流传于基金投资者中的一句至理名言,其大意是讲熊市中由于市场泥沙俱下,买老基只能一起承受净值损失的命运,而买新基则或许会赶上募集期结束后一个相对较低的建仓时点;而反之牛市买新基金则或许会错过市场每日蒸蒸日上的行情。
但有趣的是,从去年岁末贯穿至今的本轮牛市中,这一惯例似乎已经被打破,百亿新基接二连三地问世就是一个明证。上海某基金公司人士在与记者聊天时指出,尽管混业经营的格局下公募基金也纷纷踏上多元化经营之路,但实际上多发新基金多赚管理费仍是公募们主要的生财之道。于是,公募的思路一类是绩优基金经理能者多劳,利用业绩好的金字招牌增加新基金首募吸引力;而另一类则是趋势化复制,这尤其多次出现在去年迄今风起云涌的分级基金上,如今几乎形成了每个行业一个指数、每个行业一个指数分级的立体格局。而随着牛市老牌褪色明星基金经理们纷纷自创私募,新晋当红小生们的担子更重,这也造成了新基金发行中的明星效应推动首募高企。
中国经济网记者拿到的统计表明, 今年以来迄今的5只百亿新基金分别是东方红中国优势的138亿, 景顺长城沪港深基金的110亿,易方达新常态基金的147亿,中邮信息产业的120亿以及5月18日最新募集成立的百亿新基富国改革动力。此外,泰达宏利新起点、交银新回报、长盛转型升级、工银瑞信总回报、华商量化进取等募集规模也超过80亿元,而年内首募规模较大的新基还包括了富国新兴产业的59.73亿,中欧精选定期开放混基首募62亿,中欧明睿新起点混基首募约50亿等。
综合记者的采访了解到, 随着新基金首募份额的水涨船高,按照基金契约配置股市的资金量也是一个可观的数字,在4300点一线的关口很难找到便宜的筹码来建仓了,而在小票满天飞的行情中,新基金实际上也不愿把子弹浪费在整体表现平淡的蓝筹股上,于是就碰到了一个建仓的难题,究竟是被动推高创业板做高位接筹者,还是转而在新股和大蓝筹中寻找可能的投资机会呢?
在基金经理的操盘实战中,所谓船小好掉头的例子妇孺皆知,因为过于庞大的规模实际上在市场转势时很难全身而退,这曾经在中国股市上留下过血淋淋的教训。数据显示,在2008、2009年两年熊市中,上轮牛市中17只成立规模超百亿份股基,就有8只基金的收益跌幅超过同期股基平均跌幅。例如,首募规模达到118.67亿份的泰达宏利市值优选股基,在2008-2009年的业绩也大跌26.45%。 而且,上一轮牛市中的7只首募超百亿元的混合型基金在2008年开始的熊市中,抗跌能力也不强,2008-2009年期间有5只的收益跌幅超过同期混合型基金16%平均跌幅,这一次悲剧会重演吗?
在近期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中,有不愿意具名的拟任基金经理就对建仓表示了一丝忧虑:这轮行情中重配创业板尤其是“互联网+”概念股票的基金都赚得盆满钵盈了,但现在的市场很难买到便宜股了,难道让我硬着头皮去买安硕信息或者全通教育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如今牛市已疯的背景下,基金规模、基金仓位、建仓速度、选股策略都关系着未来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