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多头涉嫌关联交易被郑商所限制出金
临近交割月的郑棉1301合约去年12月的突然大幅震荡吸引了市场的眼球。 吴比较/制图
伴随最后交易日的临近,郑棉1301合约即将到期摘牌。由于之前的挤仓事件,该合约价格一度剧烈波动并引来各方关注,眼下多空双方已经达成和解,期价也趋于平稳。不过,看似吿一段落的故事却尚未划上句号。
近日,多名知情人士向证券时报记者反映,部分多头客户因为涉嫌关联交易,目前仍被郑商所限制出金。而相关人员的阐述,也让此次郑棉1301合约挤仓事件的轮廓愈加清晰。
部分多头疑似关联交易
“现在是部分多头客户被交易所限制出金,限制的理由为"疑似关联交易"。据我所知,有几家期货公司的客户都有这样的情况,他们绝大多数在郑棉1301合约上已经没有持仓,但交易资金却不能正常转出账户。”某期货公司工作人员表示。
据记者多方了解,受限客户数量为20多个,多为投机客户,也有少数拥有现货背景。值得注意的是,受限投机客户中,有一家投资公司与剩余十多个客户存在代客理财关系,而这也是“疑似关联交易”的主要问题所在。
对于期货市场的关联交易,国内尚无统一的司法解释,业内一般理解为关联账户间的联手控制、操纵市场或对敲等违规行为。现有《期货交易管理条例》明令禁止欺诈、内幕交易和操纵期货交易价格等违法行为,但对于关联交易未有明确界定,相关监管权限实际下放至期货交易所。
一位接近交易所的人士表示,此前国内期货交易所已各自出台了关联账户的认定标准,如果构成实际控制,应当合并监管。“代客理财关系原则上符合实际控制关系账户标准,但其中是否存在违规则需要进一步调查和认定。”
“在我们看来,多头并没有串通和恶意操纵,与关联交易扯不上关系。在郑棉1301合约大部分时间走势里,其实是空头利用资金的优势和通过欺骗手段取得的套期保值头寸在操纵市场价格,该合约短期内大幅上涨是市场对空头刻意打压期价的报复性上涨,而并非多方利用资金优势操纵市场,多头很早就建立了头寸。”某知情人士称。
该知情人士还透露,郑商所对上述情况并未最终定性,相关结果很可能于近期浮出水面。
郑商所强势风控引思考
此次郑棉1301合约挤仓事件大致始于上月初,临近中旬1301合约突然发力,一周内上涨近千元,最高飙升至20945元/吨,导致路易达孚在内的大量空头被套、市场风险骤升。正是在此背景下,郑商所启动了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据记者了解,郑商所相关部门第一时间就相关情况展开调查,并对相关当事人进行了约谈,包括部分期货公司负责人。“当时交易所要求相关期货公司做出情况汇报,并要求部分相关的做多客户签署承诺书、表态不存在关联账户与逼仓等非法操作。调查同时,对部分客户账户还进行了限制出金。”前述期货公司工作人员表示。
郑商所监管会员、客户的交易行为本无可厚非。众所周知,目前我国期货市场已建立起了包括中国证监会、证监局、期货交易所、中国期货保证金监控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期货业协会在内的“五位一体”的期货监管协调工作机制。按照“五位一体”模式的分工,对于投资者期货交易行为的直接监管职责主要落在期货交易所身上。
而限制出金的处理办法也符合交易所的相关规定。最新修订的《郑州商品交易所违规处理办法》第十六条明确规定,会员、客户涉嫌重大违规,经交易所立案调查,在确认违规行为前,交易所有权采取限期说明情况、限制出入金等限制性措施。
不过,在部分业内人士看来,此次郑棉1301合约事件存在特殊情况,郑商所在处理时也应当予以考虑。“这次棉花出现挤仓并非多头恶意为之,涉嫌违规的账户不存在操纵市场的行为,价格大幅上涨实际是空头平仓的结果。交易所单方面限制多头出金,或多或少影响了市场公平,对相关期货公司也造成了不小负面影响。”上述知情人士认为。
国金期货首席经济学家江明德指出,商品基本面上某一环节变化可能会造成供需关系短期剧烈变化,而资金就可能利用其放大影响。上个世纪90年代,国内期货市场曾经出现过不少逼仓事件,这种情况在交易所清理整顿后得到明显改善,期货价格应该反映供需关系的本质变化,从这个层面看,交易所加强监管很有必要。
此次郑棉合约上发生的故事不免引人思考。近年来,国内期货市场不断创新发展,发展脚步持续加快。但是不能回避的是,市场发展过程中也凸现了一些新问题、新矛盾,业内对于期货市场制度完善的呼声愈加强烈。
某法律界人士称,从国内目前情况看,关联交易监管主要在期货交易所层面,大多依据交易所的相关规定,但这些标准在法律上并没有直接定性支撑,而是由交易所自行掌握。由于各家交易所对类似行为尺度可能有所区别,可能存在调查不够完整、裁决不够公正、复议得不到重视等情况的发生。期货交易行为需要根本性大法来定性,如果能上升到“期货法”层面,能够提升市场公信力、完善现有监管制度。(记者 沈宁)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