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七成股基成立以来缩水 过半产品规模减半
作为创收利器,偏股型基金的规模通常都决定着一家公募基金的“生活质量”,甚至是该公司能否坚持下去的关键所在。
而统计数据显示,这个公募全行业最核心的“优势”业务却表现一般,截至《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发稿,有74.75%的偏股型基金自成立以来至今规模呈“缩水”状态。业界普遍认为,除传统意义上的业绩不尽如人意之外,也包括公司品牌不被认可等因素,但大量“帮忙资金”的撤离或许才是症结所在。
120只基金缩水超八成
规模缩水似乎已经成为近些年公募基金业的常态,尤其是偏股型基金更是受伤颇深。Wind统计数据显示,在有可比数据的713只偏股型基金中有533只自成立以来规模呈现缩水态势,占比达到74.75%。
据Wind统计数据,股基“缩水王”非方正富邦基金[微博]旗下的创新动力莫属。这只成立于2011年12月26日的股票型基金是方正富邦基金旗下的第二只公募产品。记者查阅其成立公告发现,作为一家新成立的基金公司发行的产品,其在2011年全年疲弱的A股市场中首募13.14亿份的规模,被业界称为“奇迹”。但奇迹并未一直延续,该基金的最新份额规模为5206万份,短短一年其“缩水”比例达到96.04%,“傲视”所有“缩水”偏股型基金。
紧随其后的是“老十家”之一的长盛基金[微博]旗下的同祥泛资源。2011年10月27日,长盛基金发布同祥泛资源基金合同生效公告。根据该公告,该基金在经历两个月的辛苦募集之后共计募得资金9.42亿份。但其最新规模仅为5602万份,缩水94.05%。
而据统计数据,自成立以来规模“缩水”幅度超过九成的偏股型基金数量达到25只;“缩水”比例超过八成的产品更是达到120只;“缩水”比例过半的数量为374只,占到了所有有可比数据的713只偏股型基金的52.45%。
规模增长“老马识途”
让行业人士感到欣慰的是在整体呈现缩水的情况下,依旧有不少偏股型基金自成立以来实现了规模的正增长。只是记者梳理发现,在这些规模实现增长的基金之中,多数都是老基金产品。
规模正增长第一的是嘉实基金旗下的沪深300ETF联接。资料显示,嘉实沪深300ETF联接成立于2005年8月29日,成立规模仅为8.67亿份,然而截至记者发稿其规模已经增长至最新的436.35亿份,规模增长达到惊人的49倍之巨。
而诺安基金旗下的诺安股票在2005年12月19日成立之时的规模同样只有区区3.79亿份,而随着这些年间累计净值增长184.07%的业绩表现,成功实现规模扩张,近7年的时间内规模增长近38倍,其最新份额规模为147.78亿份。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与上述规模大幅“缩水”的多数新基金相反,规模实现正增长的偏股型基金几乎都是2008年以前发行的老基金产品,尤其是集中在2005年期间发行的产品。
“帮忙资金”之殇
对于多数投资者而言,基金管理规模的缩水很容易将其归结为业绩的不理想,以及管理公司品牌形象不太好等因素,但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业界普遍认为,短期内股基规模大幅缩水的原因更多的还是来自于行业内产品发行的“帮忙资金”现象。
显然业绩并非规模“缩水”的唯一原因。统计显示,在规模“缩水”比例靠前的偏股型基金中,自成立以来净值亏损的产品有之,净值正增长但同样出现规模“缩水”也有不少。以华夏基金[微博]旗下的华夏大盘精选为例,该基金自2004年成立以来,其净值累计增长幅度达到引领全行业的1174.30%,但其规模同样从其成立之时的19.28亿份缩水至最新的3.26亿份,缩水比例达到83.08%。当然,这其中也有该基金自牛市以来经历长期“封闭”的原因。受市场转暖以及产品规模缩水的影响,该产品终于在2012年12月末宣布打开申购与定投。未来,华夏大盘精选能否恢复“霸气”,值得投资者拭目以待。
另外,规模缩水比例靠前的基金以新基金以及次新基金为主。数据显示,缩水比例靠前的偏股型基金大多数成立于最近两年间,而这段时间正是A股市场疲弱,偏股型基金发行时都需要“帮忙资金”伸出“援手”最严重的时间。
“新基金发行之时由于担心规模太少颜面上‘挂不住’,所以几乎各家公司都会努力去寻找‘帮忙资金’。”南方某基金人士对记者表示,“但这些帮忙资金‘太忙’,以至于成立之后产品规模大幅缩水成为行业现象。”
似乎业内人士已然认识到了“帮忙资金”的利与弊,但不少受访者依旧表示,基金规模增长与否长期来看依旧取决于其业绩表现,尤其是业绩表现稳定以及公司品牌形象等传统因素,“随着持有人投资理念的日益成熟,未来基金的规模也将日益稳定。”上述南方某公募业人士表示。(程亮亮)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