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涝保收的基金管理费该动一动了
这个五一国际劳动节,A股市场利好频传,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降低A股市场的相关费用。4月30日,沪深证券交易所和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宣布,降低A股交易的相关收费标准,总体降幅为25%。而针对降低基金管理费也有消息传出来,有媒体报道说,在基金托管费、券商佣金、管理费等方面,可能会做出一些调整。未来可能会出现“牛市多提,熊市少提”、“跑赢基准多提、跑输基准少提”的基金管理费新标准。监管层目前也正在研究建立基金业绩比较基准约束机制,拟鼓励将业绩与基金管理费挂钩。
监管层降低交易费新政频出,加上日前华夏基金范勇宏和王亚伟双双辞职,引起了市场各方人士对基金业制度建设的高度关注,也许,是时候动一动多年以来公募基金提取管理费的旱涝保收模式了。
长期以来,中国基金业实行固定管理费率的收取模式,股票型基金一般管理费率为1.5%。牛市时,基金哪怕赚得再多,也是提取1.5%的管理费;熊市时,基金哪怕亏得再多,1.5%的管理费也照收不误。也就是说,基金公司的收入只与资产管理规模相关,与业绩关系并不大。硬要扯上关系,就是基金公司业绩做好了,老基金持续营销和新基金首发就能够募集到更多的资金,基金公司的管理规模就会水涨船高,从而收取更多的管理费。
实行固定的管理费率制度,在基金业发展的初期阶段,有利于解决基金公司的生存问题,扶持基金公司做大做强。但经年累月以后,当不少基金公司由婴幼儿成长为少年或青年时,固定管理费率的模式就有改革的必要。有数据显示,自2005年以来,7年间基金整体盈利3163.64亿元,收取的管理费为1563.13亿元,占比达49%。也就是说,基金的盈利近半支付了基金管理费,加上基金申购赎回费用,最后基金持有人得到的收益还达不到盈利的一半。今年一季度,超过9成基金跑输同期业绩比较基准,在可比的428只偏股型基金中,仅有39只跑赢比较基准。2011年,64家基金公司旗下971只基金投资巨亏5004亿元,但管理费仍然进账288亿元。基金公司此种旱涝保收的盈利模式,受到了持有人的广泛质疑。
基金公司以规模为导向而非以业绩为导向,为害最烈的要数2007年股指处于5000点至6000点的高位时。彼时,不少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对A股市场的泡沫心知肚明,但是为了追求规模捞取更多的管理费,不少基金公司利用牛市的狂热和非理性气氛,疯狂进行持续营销,毫不顾忌持有人的利益,至今不少持有人还处于被套的状态。这种竭泽而渔、杀鸡取卵的短视行为,只会让基金业失信于持有人。
另一方面,为了刺激银行渠道多销售基金,基金公司竞相抬高给银行的佣金,吊高了银行的胃口,最终造成银行反过来对基金公司漫天要价,一些小基金公司只能艰难度日,沦为银行的打工仔,大基金公司则既可以拼新基金首发,又能够依靠存量资产管理规模安然度日,基金行业的贫富悬殊和马太效应越发明显。此种现象的产生,不利于基金行业正常竞争,使得基金业近几年来步履越发沉重。
更有甚者,一些基金公司害怕规模大的基金净值涨上去之后持有人获利了结,索性让净值一直低于面值之下,在持有人深套的同时高高兴兴地收取管理费。另一方面又努力把小规模的基金业绩做好,然后拼命宣传,扩大所谓的品牌效应,争取规模最大化。
在投资上,旱涝保收的盈利模式也使得基金公司热衷于追涨杀跌,价值投资止步于口头上,基金投机之风盛行,新股询价中不负责任地乱报高价。
股市不牛,管理费却很牛。说到底,交易成本也是制度成本、政策成本。有效降低交易成本的关键,在于基金业盈利模式的转身。那种害怕变革,认为固定费率适合于公募基金的相对收益操作方式,浮动费率适合于私募基金绝对收益模式的思路,根本上还是吃惯了垄断饭,对自我能力不自信的心态在作祟。
有鉴于此,鼓励基金将业绩相对比较基准的波动水平与其管理费的提取挂钩,即“波动水平处于合理范围内的可以提取管理费,波动水平超标的管理费要打折扣甚至不提”,至少走出了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一步。无论如何,在业绩为王的资产管理行业,基金公司应该以业绩为导向,而不是舍本逐末地以规模最大化为利益驱动。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