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锣氨气污染肉制品去向30天后仍未公开
律师称如对外销售将触犯法律
在业内人士看来,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企业应该正确对待,并将事件的真相及时告知消费者
■本报记者 夏 芳
“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在对待食品安全方面要认真对待。金锣发生氨气泄漏后,企业应该拿出令人信服的证据给公众,而非以‘隔断间’来搪塞,更不能以‘假新闻’来回应”。 北京市国凯律师事务所律师钟兰安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如此表示。
金锣继续保持“沉默”
从4月1日发生氨气泄漏至今,金锣发生氨气泄漏事件已经过去一个月的时间,中毒的40多名工人是否已经治愈出院,目前尚没有企业的官方回应。另外,对于媒体报道的此次金锣氨气泄漏事件导致30吨肉品污染一事,截至目前,金锣方面也未正式对外公告,让“金锣30吨污染肉制品去向不明”继续成为一个谜团,引来消费者和媒体继续“猜测”。
对此,本报记者就上述中毒工人病情及“问题肉”再次进行了调查采访。
本报记者致电德州市临邑县人民医院了解金锣氨气中毒工人情况,得到的结果是,有的工人已经出院,但是否全部出院,该人士称不清楚。
而据当时的德州晚报和齐鲁网报道,在金锣氨气泄漏发生后,有多名中毒工人被送往当地人民医院,重症者被送往济南。但是,金锣氨气泄露事件已经过去一个月,记者通过网络搜索关键词查询,对于那些住院工人的情况,没有搜到更进一步的报道。
对于30吨被质疑遭氨气污染的肉品一事,本报曾刊登《冷库车间氨气泄漏 金锣否认30吨肉被污染遭质疑》一文,分析人士对于金锣在氨气泄漏事件中的一些做法和态度都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薛胜文对于金锣容量30吨肉的冷库存满30吨肉一事表示,虽然过于夸张,但是,金锣应该就此次事件及时做出回应。“金锣采取让时间说明问题的解决方式并不妥当,应该积极应对,第一时间将实情告知消费者,打消市场疑虑。否则不利于金锣的发展。此次金锣冷库氨气泄漏对产品造成污染的具体情况并不透明,企业始终没有正面回应”。
但是,在上述报道发出至5月1日,记者并没有在金锣官方网站和当地政府相关网站上找到有关金锣就上述事件的公开表态。“不要瞎编乱造,以后不要打我电话了。”金锣集团总裁助理张新坡在接受本报记者进一步采访时,匆匆回答了上述一句话后就挂断了电话。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