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为海龙垃圾债买单向市场传递错误信号
昨日是中国债券市场发展史上无奈的一天。本该如期而至、健全市场机制的第一例违约,却以疑似地方政府兜底的方式,成就了一出扭曲市场机制的“大团圆”结局。
经《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多方确认,4月16日,山东海龙所发行的4亿元短期融资券“11海龙CP01”完成到期兑付,这场自2006年“福禧事件”以来最受瞩目的债券市场危机就此收场。
一个看似美满的结局,掩盖不了市场蒙羞的悲哀。
“海龙垃圾债如期按约兑付,政府用纳税人的钱埋了单,对投资者是幸事,对市场经济却是悲哀。”一名业内人士对本报评论称,“破产公司不退市、债券不违约,这表明中国资本市场是不健康的,监管机构在人为培养造假、恶炒的土壤。”
地方政府忌讳国企违约
从表面上看,违约结果被避免,政府兜底预期增强,违约担忧烟消云散,投资者免受损失,市场继续平稳运行,似乎对所有人都是利好。但真的如此吗?
山东海龙,一家治理混乱、经营巨亏、贷款接连逾期的公司,一个基本丧失偿债能力的垃圾级发行人,何以摆脱市场的优胜劣汰法则,安然避免债券违约?
今年2月15日,由于山东海龙基本面持续恶化,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半年内第三次采取降级行动,进一步将山东海龙主体评级由BB下调至CCC,将“11海龙CP01”由B下调至C,使之成为债券市场6年来首只C级短融。
据披露,截至2012年4月10日,山东海龙因资金紧张逾期贷款累计9.2亿元,占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的582%;同时,该公司预计2011年净亏损逾10.2亿元。
除了坐等政府兜底,山东海龙已经无路可走。正如中金公司上月分析的那样,“如果海龙短融最终不发生违约,很大程度上只能寄希望于在当地政府协调下,动用其可控制的银行资源支持企业兑付。”
市场普遍认为,此次山东海龙偿债资金来自银行(主要是恒丰银行)提供的流动性资金,山东省潍坊市政府则组织了相关担保。
“海龙是一家国有企业,由政府出面,银行垫资是唯一的解决办法。”华英证券固定收益部董事汪杰向本报表示,在海龙事件中,主承销商恒丰银行要承担最大的责任,因为海龙短融项目最早由主承销商推荐和申报,此后恒丰银行更是擅自更改募集资金用途。此外,海龙是一家国企,地方政府不可能不熟悉海龙的情况。
“尽管市场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会出现信用风险,但从海龙事件可以看出,第一例违约不太可能发生在国企身上。”汪杰说,“在当前的体制下,没有哪一个地方政府会愿意开这个头,即便兜底对象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烂摊子。”
汪杰指出,2012年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复杂,确保平稳过渡是重中之重,海龙事件这样收场可以说完全符合预期。
信用还有什么意义?
“无论违约与否,海龙短融危机都堪称中国债券市场的标志性事件。”鹏元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副总裁、评级总监周沅帆对本报表示,“如今债权人可以皆大欢喜,但无疑是市场的悲哀,说明中央到地方政府依然对违约采取零容忍,这不利于市场的长远健康发展。”
中诚信资讯副总裁郇公弟亦称:“海龙债券如期兑付,对债券持有人肯定是好事,但对中国债券市场发展则是个悲剧,因为丧失了一个让信用债真正市场化违约的机会。”
某券商债券承销人士对本报指出:“短期来看,违约的避免可以提高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对中低评级品种,尤其是城投债会形成强有力的提振;不过,长期来看,如果大家都认定政府会兜底,那就无所谓信用市场了,5%和8%的利率没差别,因为反正背后都是政府兜着。”
“从债券市场的铁道债和海龙短融,到股票市场的双汇、伊利,都印证了这样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相信政府会兜底的人,从来都是赢家,而关心信用风险和企业基本面的,往往被证明是杞人忧天,这真是莫大的讽刺。”一名证券投资人士感慨道。
这场信用危机,再次扇了国内信用评级行业一个耳光。诚如一位银行间市场交易员所言,“在这样的市场上,评级机构评来评去,又有何用?”
“一个没有违约的债券市场肯定不是一个成熟的债券市场。”周沅帆认为,目前我国债券市场上已公开发行的债券的信用级别普遍较高,债券市场基本没有发生过违约现象,这就导致了评级机构的评级质量的优劣无法验证,进而导致了评级结果的同质性。
汪杰说:“国企都有政府兜底,这是当前体制的必然结果,然而,这对民营企业事实上形成了不公平竞争。在市场上,民企债券想要获得认可非常困难,而国企就容易太多了。”
“这个让人不可思议的结果,给市场传递了一个危险并且错误的信号,那就是再垃圾的债券,也不会违约。”一名业内人士表示,“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错误信号。这件事情发生以后,会有很多原来关注信用风险的人,变成无视信用风险,这是彻头彻尾的悲剧。”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