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金交所酝酿人民币结算
据英国《金融时报》4月17日消息,伦敦金属交易所(LME)正在考虑让交易员们使用人民币来结算合同,该事宜目前仍在早期讨论阶段。评论称,此举可能导致享有135年历史的伦敦金属交易所首次放弃使用英镑作为支付结算货币,它反映了全球金属市场权力的转移。当天,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分析师李建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举对于中英两国而言,意义都十分重大。英国能借此抢占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制高点”,顺应市场需求。同时,中国也能以此为契机逐步掌握大宗商品定价权,有助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下周,伦敦将发布离岸人民币中心资质评估报告,这或许向着伦敦成为离岸人民币中心的目标更近一步。”他说。
始建于1877年的LME,是全球最大的有色金属交易所,其成交价格被广泛用作世界金属贸易的基准价格,库存等数据也对世界范围内的有色金属生产和销售有着重要影响。以3个月交割基准合同为例,这实际上是反映智利的铜,或者马来西亚的锡运往英国港口所需要的时间。这样一个伫立于英国本土的交易所,英镑的使用地位却在悄然改变。
近年来,伴随中国国力的显著增强,经济的快速增长支撑了对大宗商品的巨大需求,对大多数金属的需求占到了全球总需求的40%以上,已成为全球金属市场的主导力量。举足轻重的地位也令中国在伦敦金属交易所期货交易中的份额不断上升。相比之下,英国在该领域的地位江河日下。特别是在1992年的“黑色星期三”之后,英国陷入英镑危机之中。1993年,该交易所的旗舰铜合约纷纷转化为以美元计价,成为英镑命运的转折点。近几年来,以英镑结算的合同数量已经下降到几乎可以忽略的水平。一位大型经纪公司主管说:“我已经有五年时间没有交易英镑的合同了。”“一边是海外市场对人民币的需求日益旺盛,另一边却是英镑的风光不再,这无疑成为伦敦金属交易所考虑以人民币代替英镑结算的出发点。”李建军告诉记者。目前,该交易所中主要合同还是以美元计价为主,同时允许以欧元、日元和英镑结算,如果人民币能取代英镑成为另一种结算货币,那将成为人民币涉足海外市场的又一标志性事件。
事实上,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加快,国际商品市场上人民币的使用正在逐渐增加。李建军表示,2009年7月,以香港启动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为标志,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成绩斐然。数据显示,2011年全年结算额高达2.08万亿元人民币,占当年贸易总量的十分之一,这一数字在2010年仅为2%。目前,已形成多地“抢食”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局面。香港现在的人民币业务已经涵盖人民币存款兑换、贸易结算、贸易融资等全面银行业务以及人民币债券、基金、股票等投资产品。新加坡也在人民币存款、跨境贸易结算、债券发行与上市等方面取得进展。作为一个具有全球领导地位的期货与期权交易所,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早已捕捉到了市场对人民币不断增长的兴趣和需求。自2006年以来,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已推出了一系列的人民币外汇期货合约。去年年底,交易所宣布从2012年1月1日起允许国际投资者将人民币作为所有期货产品交易的担保金。3月2日,中国银行与其达成了战略备忘录,双方将联合探究包括期货跨境交易等领域的合作机会,并允许部分期货交易使用人民币结算。
而作为继芝加哥商品交易所之后的另一个国际性的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伦敦金属交易所在助力人民币国际化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长期以来,伦敦是与美国纽约齐名的国际金融中心,其重要性体现在:从事近一半的欧洲投资银行业务;管理全欧洲近80%的对冲基金资产;进行全球42%的外国股票交易;伦敦证交所管理的外国资产规模约2600亿英镑,几乎是纽约的两倍;从事超过70%的国际债券交易;掌握60%的欧洲债券初次发行业务;是世界最大的外汇交易中心;是世界最大的海运和航运保险市场,占据全球23.7%的海事保险市场;是世界黄金交易中心;进行世界90%的金属交易……“因此,首先在伦敦商品交易所实现人民币结算,具有突破性意义。”李建军表示,如果有关政策予以配合,伦敦很有可能成为继香港之后的另一大离岸人民币中心。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