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周末,中国资本市场上牵动人心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连续出台,2015“救市总动员”必将被载入历史。7月4日、5日、6日《经济日报》“中经观点”栏目连续三天刊发署名为叶瓣的评论文章,就本轮股市大调整发声,三篇文章的标题分别为《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方向不会改变》、《对股市过度焦虑和恐慌没有必要》、《入市是一件需要学习的事情》。
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方向不会改变
近期股票市场的走势让众多投资者体验到了过山车的感觉。前期势如破竹的上涨给投资者带来的收益,又在自由落体般的下跌中不断回吐,使一些投资者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产生了疑问,20%的调整幅度也让众多投资者处在焦虑之中。
这种焦虑可以理解,但对于股票投资来说,涨跌本是寻常事,中外股市莫不如此。即使是刚刚入市的投资者,对此也是心中有数的。对于比较成熟的投资者来说,应该有对市场较为理性的分析和判断。以此前波澜壮阔的上涨为例,普遍接受的投资逻辑在于宏观上看好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转型成功将带来企业利润上升,从而引发企业估值上调;市场层面的逻辑在于资金面是宽松的,而居民投资方向集中转向资本市场,进而水涨船高。从近期发布的宏观政策和市场数据看,这两个层面的支撑因素并没有改变。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总体上是平稳的,而且稳中向好。一季度GDP增长7%,从五六月份的情况看,工业、投资、消费、出口等主要经济指标企稳回升。结构调整步伐正在加快,服务业的比重超过一半,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也在大量涌现。这些亮点充分反映出我国的产业在加快升级,增长动能正在转换。这应该是推动我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的基础和根本逻辑。
众所周知,由于受国内外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经济确实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包括资本市场在内的一些深层次矛盾也在日益显现。但正如李克强总理日前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总部演讲时所指出的,这只是“成长中的烦恼”。我们正在通过把握好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区间调控的基础上加强定向调控,通过深化改革开放顶住下行压力。
进一步来看资本市场,作为金融领域改革开放中的重要一环,我们紧扣资本项目可兑换与人民币国际化的节奏,清理市场机制,优质企业登陆资本市场的渠道显著扩宽,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我国资本市场便利性得到有效提升,机构投资者的力量在不断增强。所有这些无疑都会加快资本市场趋于成熟的步伐,也必将给市场相关方带来更多的实惠。
不畏浮云遮望眼。就中国资本市场的大势而言,不管是从经济宏观面、政策面,还是市场本身的发展节奏看,健康发展的方向不会改变。(原文刊载于《经济日报》2015年7月4日第一版 作者:叶瓣)
对股市过度焦虑和恐慌没有必要
近期,A股市场在达到5000点关口后出现深幅调整,不少仓位较高的投资者账面财富快速缩水,难免产生焦虑情绪。与此同时,市场上流传着一些真伪难辨的传言,加剧了市场的恐慌。
现在看来,客观、全面地看待这波行情十分必要。从以往经验来看,股市大涨之后容易出现快速回调,这种现象并非第一次出现,投资者需要有一定的心理准备。比如,最近一周的5个交易日内,沪指共跌去12%,而历史上沪指单周跌幅超过12%的多达11次。经验同样告诉我们,正如深蹲是为了可以更好地起跳,在短期急挫后再度反弹、走出更大行情的先例也屡见不鲜。
在市场从“快牛”向“慢牛”行情的切换过程中,有一些波动和震荡是必然的,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应适当、适度、适时地调整心理预期。尤其要放眼长远,不因短期的市场波动过度悲观,否则极易陷入“追涨杀跌”的误区,产生不理智、不理性的投资行为。
周末管理层终于打出了超级重拳,这就是宣布暂缓新股发行,甚至不惜宣布已发行10家新股作废。该特大利好应立竿见影,大量个股势必猛扑涨停,大盘跌势必能止住。目前投资者不宜再有惯性思维,即不宜继续漠视利好,仓重者应可等待救援,而仓轻者应该寻机回补。
6月中旬以来,沪深股市出现了一轮较大幅度的调整。伴随指数下跌,市场上的恐慌和焦虑情绪已引起社会各方高度关注。
从1969年以来的40多年间,其至少经历过4次股市大跌。每次股市大跌过后,其财富都较以前出现大幅增加。
数据显示,从2014年底到今年6月15日,两市融资余额增长了119.38%,这无疑对今年以来的股市上涨起到了重要助推作用。但当行情走弱时,高杠杆资金被迫平仓引发的多杀多则加剧了股市的震荡,这在A股本轮调整中可谓体现得淋漓尽致。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刚刚过去的周末,虽然不交易不加班,作为投资者,其心路历程却比工作日和交易日更加起伏。随着利好消息的逐条发布确认,手机微信的“滴滴”声越来越频繁地响起来,群里的对话也渐渐从先前带着疼痛表情的“周一直接挂跌停割肉”,转到充满热切期盼的“周一开盘买什么股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