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指数
中国纪检监察报日前刊文谈及股市,认为监管部门应把资本市场的“毒草”拔出来。该文在移动网络平台上被不断转发。
当股指站上5000点之上时,有关市场的任何风吹草动都容易让人敏感。其实,上述文章也不必被过度解读。既为“毒草”,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应该被监管部门抑或司法机构拔掉。
今天的市场中还有没有“毒草”呢?应该说是有的。资本市场是个利益场。存在利益诱惑的地方,容易出现各种问题,这不奇怪。天底下不可能有全然纯净的市场。
市场中的“毒草”都属于金融领域的违法犯罪,部分行为则可归为金融腐败。不是所有的“毒草”都算金融腐败,但金融腐败多为毒性很强的“毒草”。伴随着资本市场不断发展的,是在丰富而庞杂的金融实践中,隐藏着更多的可能导致腐败的漏洞。
资本市场有可能存在的“毒草”,大致有这么几类,一是为牟取利益,一些人刻意传播虚假信息;二是腐败者利用垄断金融信息的稀缺性,操纵资本不当得利——内幕交易和泄露内部信息等都属此类;三是利用的是行政权力的稀缺性,可被视为权钱交易在金融领域的体现。
《证券法》第七十八条明确规定,禁止国家工作人员、传播媒介从业人员和有关人员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扰乱证券市场。但从当下市场的某些乱象来看,虚假信息比较多的状况是个事实。
就在前几天,本报曾报道证监会新闻发言人的一个表态。这位监管官员称,在股指不断走高的背景下,“市场对信息高度敏感,一些不法分子刻意捏造散布虚假信息,严重扰乱资本市场信息传播秩序,甚至引发股指大幅波动,市场反应强烈”。也正因此,监管部门启动的“2015证监法网专项执法行动”,将锁定编造、传播虚假或误导性信息案件。
监管部门的努力值得肯定,但要看到,对待大量的虚假信息,监管者似有难以覆盖之感。造谣者的犯错(犯罪)成本总体还比较低,监管很难完全跟上谣言制造的节奏。这样的现实,对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任由谣言扰乱市场秩序,代价将会非常沉重。
在各种市场谣言之外,证券内幕交易等违规行为是危害市场健康发展的又一个“毒瘤”,现代市场经济国家自美国首开禁止内幕交易先河以来,普遍制定了禁止内幕交易的法律。我国的《证券法》及《刑法》也对内幕交易予以明令禁止。不过,与近20年的股市发展相伴随的,是层出不穷的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违规行为。现有的法律法规还未能完全撕碎市场的黑幕。
抵制内幕交易等违规行为,重在约束内部人的行为。人心常常敌不过利益的诱惑,这就需要借助规则和制度,以及通过强有力的打击来建立必要的“防火墙”。内部人不能成为泄密人,关联人不能成为内部人——要做到这些,最重要的就是强化透明度和外部监督。不时冒出“老鼠仓”的市场,会是一个让投资者深感恐惧的市场。
牛市之下,人心百态尽显。当股指在高位盘旋时,投资者考虑更多的,是投资的安全,避免该恐惧时贪婪的风险。作为监管者,此时要做的,恐怕是加码监管力度。市场越发展,越需有力监管。一个健康的“慢牛”需要有力的监管护航。
对于此次“失约”A股的原因,MSCI董事总经理、全球研究主管里米·布赖恩德说,MSCI预计“在一些市场准入相关重要问题解决后”将A股纳入全球基准指数。归纳起来,此次没能纳入的原因主要由于额度分配过程、资本流动限制、海外投资者受益权属界定这三方面存在障碍。
在目前市场震荡加剧,银河证券对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作出解读,认为稳增长政策信号突出,有助于稳定资本市场情绪。结合5月初国务院、商务部密集出台的跨境电商产业的相关政策,政府加速推动产业发展的意图已非常明显,产业链中的平台、物流、金融等企业的业务量都将迎来爆发性增长。
华创证券宏观经济研究主管钟正生则认为,货币政策仍会继续适度宽松,但抵押补充贷款(PSL)等定向工具的运用会加强。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住户存款减少的原因之一是流入了股市,受A股市场财富效应的吸引,部分住户将存款进行了股票投资。
短期来看,尽管市场流动性仍较充裕,但6月下旬的A股可能会受到银行年中揽存、国泰君安IPO的扰动。之前,你已经享受了杠杆的“泡泡浴”,但你还没经受过杆杠泡沫破裂的“冷水澡”。
从图形上看,股市行情的变化与上市公司增持行为的相关关系不明显,且远不如减持与大盘行情的相关性显著。3、上市公司重要股东的增持行为与股市行情的相关关系不显著,相对来说受行情影响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