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指数
我国台湾股市从1986年至1990年初的三年时间里指数涨了12倍,当年的“台股牛”与A股市场本轮牛市有很多相似点,甚至连信用危机爆发导致的“最后一跌”的牛市前奏以及牛市中的泡沫特征都极端相似。
虽然投资泡沫总会破灭,但最后的经济结果却有很大差异。不同于日本上世纪90年代地产泡沫破灭后的经济不振,1990年我国台湾地区股市泡沫破灭给很多投资者的财富造成了极大冲击,但是台湾地区经济在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实现了成功转型。台湾地区在90年代之后的十年时间里GDP稳定在6%的较高增速,产业成功转型,电子半导体等行业获得了巨大发展。相对于日本的失落,我国台湾地区最终通过“产业升级+出口贸易结构转型”取得了经济上的成功。对“台股牛”的回忆希望能够帮助投资者对目前A股牛市的演绎趋势作出更好地判断。
1986-1990年
“台股牛”的八大特征
特征一:市场热衷于追逐小市值、有故事的股票
市场热衷于追逐小市值、有故事的股票。当时我国台湾股市上很多没有内在投资价值的股票遭到爆炒,投资者都将注意力放在各种内幕消息上。热门股包括壳公司和市值小、可流通股数少、有故事以及有“幸运名字”的公司。例如1989年初一只叫做“新奇毛纺”的股票1月份的股价低于7元新台币,没有内在价值,仅具有壳资源。从3月份开始该股在25个交易日中有22次涨停,13个交易日中只有涨停成交。在大牛市中,小盘投机性较强的股票,以及只有很少或完全没有潜在价值的空壳公司通常会跑赢大盘,比那些指数型股票和蓝筹股表现得更好,主要是因为小盘股在这样的市场中更容易被操纵。
这种背景下绩优蓝筹股难以跑赢大盘。当时台湾股市上有很多的蓝筹股,虽然有强劲的资产负债表以及有远见的管理层,具有很好的增长潜力,但往往表现不佳,例如台塑集团等。台塑集团在1989年一季度仅温和上涨18.8%,收益远低于指数涨幅44%。1989年一季度代表大盘蓝筹的A级股涨幅39.5%,但更具投机性的B级股涨幅则达到了74.8%。当时的股票市场价格已经完全脱离了价值基本面,而股价一旦脱离了现实基本面的约束,对于有意愿参与这场游戏的人来说,再高的股价都不会是障碍。
半个月前还在4300点一带纠结不前,如今已突破4900点,迈向5000点大关,尽管市场上空仍有一些利空在飘荡,但股指涨势强劲。再加之迪士尼开园能给上海出租车行情带来游客6%增量,基于改革和迪士尼效应,申万宏源建议关注锦江投资、强生控股、大众交通和申通地铁。
我们所身处的每一轮牛熊各自的外因或者内因都有所不同,但是投资者的人性是相通的。但8年来,宏观经济与市场结构已发生了深刻变化,需要我们从新的角度去思考这轮牛市的演进。
对照国际经验,一个国家的资本账户开放不会简单导致股市的涨跌 国家外汇管理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4月28日,外汇局累计审批QFII额度增至736.15亿美元,获批机构增至268家;RQFII额度增至3637亿元,获批机构增至121家。
分析师表示,深证100或深证200也有可能成为深港通选择的对象 瑞银的一份研报认为,深港通列入的标的有两种可能,一是深证100、深证300、沪深300指数的深圳部分及A/H挂牌公司,二是深成指扩容后的500只标的。有媒体报道称,逾1000只深圳A股将纳入深港通范围,但创业板的股票只容许专业投资者买卖。
换句话说,金融板块要是稍微给力一点,哪怕仅仅是银行股保持沪指平均上涨水平,目前大盘也已经直接挑战5200点关口了。不仅是持仓量接近翻倍,持仓过夜的情况也较为明显,由此说明期指炒家极其看好金融股的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