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筑底任重道远 本周以区间震荡为主

2012-05-21 10:07    来源:申银万国

  本周,大盘很可能会以区间震荡为主,指数波动空间进一步收窄。同时成交量也会继续萎缩,个股行情显著降温,低迷将成为市场的客观写照。

  虽然仅仅间隔了半个月,但相比月初,投资者的情绪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如果说当时大家还是对后市颇有信心,认为大盘还会有一定的上涨空间,那么到如今,则普遍担心后市可能会有更大的下跌。多空心态快速转化,令人唏嘘不已。

  “政策红利”催生“开门红”

  说到底,导致今年股市波段反弹这种状况的出现,毫无疑问还是基本面因素在起作用。今年年初以来,股市之所以能够上涨,在一定程度上与不少投资者认为实体经济没有原先想象得那么差有关。这也就给人们一个印象,实体经济有望比较快地见底回升。

  事实上,也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下,大盘从2132点起步,一度反弹到了2478点,幅度达到16.22%。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此间管理层出台很多有助于提振股市的政策,在市场中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鼓舞了信心。因此,即便后来大盘有所调整,但是在很多投资者看来,一方面是实体经济还可以,蓝筹股投资价值明显;另外一方面股市政策是鼓励做多,并且展现了长线向好的趋势,因此后市无疑是具备上行空间的。这种思维,在“五一”小长假期间有了更为充分的表达。由于此间管理层密集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给人留下发放“政策红利”的印象,于是也就有了5月份股市的“开门红”行情,股指摸高到了2453点,逼近前期高点。

  境内外因素普遍偏空

  不过,恐怕很少人想到,好不容易出现的上涨行情会在这个时候戛然而止。其原因倒也并不复杂,近期公布的系列经济与金融数据明白无误地提示人们:中国的实体经济还在回落的过程中,在某些方面的严峻程度甚至不亚于2008年。这也就打破了很多投资者在前期形成的对实体经济走势相对乐观的看法。问题还在于,虽然这期间央行等也在采取措施以稳定经济增长,但是从新增信贷以及固定资产投资,还有工业增加值等指标综合分析,不难发现实体经济下降的势头很可能还会进一步延续,有人甚至得出全年都处于低位徘徊的判断。显然,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就需要重新调整思路了。尽管大家也都明白管理层是在推行积极的股市政策,但是没有人会认为,股市政策方面的利多能够与基本面的利空相抗衡。因此,随着不佳的宏观数据的发布,股市的回落也就不可避免了。

  当然,这里也不能不提到的是,近期周边市场的表现对于中国股市来说,也有不小的负面影响。今年以来,周边市场曾经走得很强,像美国道琼斯指数已经距离历史最高点也不太远了,大有牛市重来的架势。但是,自从进入4月份以后,美国的新增就业人数连续低于预期,这给经济复苏的势头蒙上了阴影,也令美国股市表现趋淡。而在希腊、法国政局出现左转态势以后,希腊的债务违约风险骤然加大,欧元的稳定遭受到考验,这就自然导致欧洲股市的下跌。本来,拿境内外股市相比,基本上就是外强内弱。境内股市相对于境外股市来说,是跟跌不跟涨。现在境外股市跌了,对境内股市无疑有着明显的向下拉动作用。另外,欧美经济的疲弱,也影响到了中国的出口,因此也就更加强化了投资者对于中国实体经济的担忧。毕竟,外贸出口对中国经济还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最近这方面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是春季广交会上达成的贸易额出现近年来少有的负增长,这显然不利于境内投资者对经济与股市形成乐观预期。可以说,如果从实体经济的角度来说,现在境内外的因素普遍偏空,这很可能就是扭转近期股市向上走势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本周市场以区间震荡为主

  在这种情况下,后市又会如何演绎呢?看得出,实体经济差已经对股市的运行构成了相当大的制约,哪怕是现在有更加积极的股市政策出台,恐怕也难以化解实体经济疲软的负面影响,所以眼下股市并不存在向上运行的足够空间。反过来说,毕竟境内实体经济的运行状况已经逼近了调控的底线。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调整的节奏可能会加快,力度也需要有所加强,而财政政策自然会愈加积极地发挥作用。所以,虽然现在还难说实体经济何时真正见底企稳,但是应该说距离底部已经不远。一旦这个态势被投资者所认同,对于股市来说继续下跌的压力就会弱化。各项积极的股市政策效应积累,无疑也就会渐渐地显现出效果,从而在低位对行情构成支撑。因此,很可能后市将重新进入一个筑底阶段,这个底部距离现在股市的点位不会太远。但要完成对底部的构筑,却需要一段时间。因为这里的关键是既要有宏观政策环境的配合,也要有实体经济的支持,所以非短时间可以做到。具体到本周,大盘很可能会以区间震荡为主,指数波动空间进一步收窄。同时成交量也会继续萎缩,个股行情显著降温,低迷将成为市场的客观写照。

责编:王金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

专题推荐

商学院第二期:品牌汇

品牌汇

如何理解品牌?企业为什么创立品牌?

共筑中原梦

共筑中原梦

中原梦必须依靠河南一亿人民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