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回租APP试探监管底线,自信“法规完全管不着”
现金贷换“马甲”卷土重来
不得为在校学生提供借贷撮合业务,叫停金融机构“助贷”模式,严禁“砍头息”与暴力催收……随着监管利刃向现金贷市场乱象频频亮剑,一些平台“哑火”退出,一些平台向合规经营转型,但“另辟蹊径”试探监管底线的机构也不少。记者近日调查发现,手机应用商店里,多款APP都披着手机回租的“马甲”,继续从事高息现金贷业务。
假回租真放贷
在应用商店以“手机、回租”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回租宝、闪电回购、爱回租、蚂蚁回租、天天回租等一大批APP会出现。这些平台纷纷打着“高价回收、躺着换钱、极速放款、不再等贷”等极具诱惑性的字眼儿。
为了区别于真正的手机回租,这些平台还在图片展示区,放了一些借款或逾期的截图,让习惯“拆东墙补西墙”的现金贷老用户“秒懂”。
最早的回租模式是用户只要每个月付一点租金,就可以拥有使用权。一年之后,用户可以考虑支付尾款,把手机买下来,或者换一部新手机再租用。这种信用租赁的模式受到很多年轻人青睐。
然而,回租模式近来却被不少现金贷平台盯上,成为发放高息贷款的新“马甲”。
首先,下载回租APP后,应用会自动识别当前手机的品牌型号,第一步,就是用户要把手机卖给平台。记者在“回租宝”等平台首页看到,整个模式基本包括“旧物估价—信用评估—极速到账—无限续期”4个步骤。
第二步就是评估当前手机的价格,但这个过程并不是根据手机新旧、功能好坏,而是现金贷的申请操作流程,用户需要提交身份证信息、工作信息、银行卡信息、婚姻情况、社交信息、紧急联系人等借贷数据。在紧急联系人列表里,父母被置顶排在前面。
据一位曾做过回租平台的从业者透露,“这些数据会自动进入后台,进行风控审核,通过审核就会显示一个其实跟手机无关的回收价格,通常在1000元到3000元不等。”
年化利率高达1832%
评估后的第三步就是放款,如果平台给手机的估值为1000元,那么,平台会扣掉一部分所谓的“评估费”或“服务费”,大约200元到300元左右,然后将剩下的钱打入用户银行卡账户。
为了让这个手机回租看起来仿佛跟真的一样,平台要让用户签订“所有权”协议,即用户提供手机设备的账户和密码,相当于出让手机的“使用权”给回租平台,但手机自始至终都在用户身边,没有片刻离开。
接下来,就是整个环节最关键、最微妙的一步:用户要从平台把手机象征性地再租回来。比如,这部手机的估价为1000元,一周后,再回租的租金仍是同样价格。但需要注意的是,之前借到的1000元,用户并没有如数拿到,而是被扣掉了几百元“服务费”。
以手机估价1000元为例,除去平台收取的260元评估费,实际到账740元,7天之后就需要还款1000元,年化利率实际高达1832%,堪比现金“收割机”!根据现有法规,民间高利贷借款利息超过36%就不受法律保护,这类短期小额贷款,通常借款周期刚到,平台就会频繁打电话催收,如果确认无力偿还,借款人父母往往成为最后兜底者。
复盘整个流程,其中的商业秘密就在于:加入手机这个媒介后,绕过了“借贷”的监管。一位回租产品从业者自信满满地说:“我们不是借贷,是租赁,所有现金贷法规完全管不着我们。”
回租平台又盯上大学生
众所周知,金融市场素来是以风险议价的,高收益必然匹配高风险。据回租从业者透露,该行业坏账率高达40%。
据《2017年现金贷行业分析报告》显示,国内现金贷78.7%的用户为男性,同时现金贷用户整体趋向年轻化,年龄在18岁至24岁之间的占比为32%,25岁至30岁之间的占比为35.2%,两者合计占比高达67.2%。
一些回租平台的线下推广已经开始偷偷进校园发传单,诱惑借贷上瘾的年轻人。对于大多数理财意识和判断能力尚在形成中的大学生来说,他们人手一部智能手机,办理借贷极其简单,也很容易在虚荣心和攀比心的驱动下超前消费,甚至陷入多头借贷的恶性循环。对此,业内人士呼吁,相关监管方应果断封杀这批变本加厉的“嗜血”平台。
记者 范晓
近年来,现金贷因其灵活便捷、低门槛的借款方式,迎合了不少年轻“剁手族”的消费需求,从而在互联网金融中异军突起。然而,看似简单、快速又低息,不过是诱人上钩的幌子。
近年来,现金贷因其灵活便捷、低门槛的借款方式,迎合了不少年轻“剁手族”的消费需求,从而在互联网金融中异军突起。然而,看似简单、快速又低息,不过是诱人上钩的幌子。
目前来看,这是一项“秋风扫落叶”般的监管规定,不费一兵一卒就做到了——平台们磕磕绊绊转型“有场景的金融”,有现金贷业务的美股上市公司们股价被拦腰砍断,催收公司一蹶不振面临休克,而以贷养贷的“百万老哥”们或重新做人,或转战更隐蔽的借贷市场。
目前来看,这是一项“秋风扫落叶”般的监管规定,不费一兵一卒就做到了——平台们磕磕绊绊转型“有场景的金融”,有现金贷业务的美股上市公司们股价被拦腰砍断,催收公司一蹶不振面临休克,而以贷养贷的“百万老哥”们或重新做人,或转战更隐蔽的借贷市场。
随着有关“现金贷”业务监管政策的不断趋严,平台融资渠道遭全面封堵。此前一路狂飙的网络小贷ABS(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规模骤降,Wind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12月仅有6笔小额贷款ABS发行,规模仅为55.47亿元,较11月的17单459.8亿元,融资规模骤降87.9%。
12月1日晚,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P2P网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下发《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下称《通知》),明确统筹监管,开展对网络小额贷款清理整顿工作。
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监管不能局限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亟待扩大监管范围,并建立相应的法律惩戒追溯机制,也唯有此,才能避免接踵而来的互联网金融监管困境。
“现金贷”可谓“赚钱神器”,但其高利率、暴力催收、助贷模式无监管等问题触及监管红线,这个游走于灰色产业链的业务恐变成“烫手山芋”。
当我们在追问现金贷商业模式之时,或许更值得追问的,是其从用户获取、资金来源、风险管理等每一个环节背后的利益链条。
据记者了解,由于面临政策层面和市场层面的双重压力,部分现金贷公司开始选择出海东南亚,这是基于东南亚现金贷业务市场广阔,获客成本较低。
日前,央行相关负责人公开称,包括现金贷在内的所有金融业务都要纳入监管,任何金融活动都要获取准入。
记者检索大学生常用的现金贷APP发现,这些现金贷公司多注册于上海、深圳等地的自贸区。专家认为,近年来,国家鼓励互联网金融创新的政策,为行业释放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部分打着创新旗号的“网络高利贷”钻了政策的空子。
作为一种互联网小额借贷产品,现金贷近两年规模暴增,目前已成为继P2P之后又一野蛮生长、乱象丛生的互联网金融领域。近日,国家相关部门发布通知,对现金贷业务进行规范整顿。
在2017年金融“强监管、去杠杆、治乱象”攻坚战中,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等新型金融业态自然“不能例外”。
12月1日,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P2P网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下发《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下称《通知》),明确统筹监管,开展对网络小额贷款清理整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