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监管报告指出: 警惕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风险
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潜在表现之一是流动性风险,且集中体现在银行间市场,表现为“资产荒”和“负债荒”并存
应该把主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建立健全系统性风险监测预警体系,深化金融监管体系改革
近日,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及金融法律与金融监管研究基地发布了《中国金融监管报告2018》。《报告》指出,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潜在表现之一是流动性风险,且集中体现在银行间市场。
《报告》认为,过去5年来,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处在一个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阶段,宏观经济风险与金融体系风险同时处在一个持续累积的阶段。
“从逻辑上分析,系统性金融风险与宏观经济基本面有着紧密的内在关联性,呈现出较为显著的‘顺周期性’。”《报告》认为,当经济形成向上趋势,系统性金融风险会被严重低估,且基本看不到踪影。但是,当经济形势逆转向下之时,系统性金融风险往往会迅速暴露、严重恶化并可能进一步引发经济问题。
《报告》指出,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潜在表现之一是流动性风险,且集中体现在银行间市场,表现为“资产荒”和“负债荒”并存。
“流动性风险的本质就是整个金融体系的信用转换骤停。”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胡滨表示,在目前中国的金融体系中,银行是主导机构,银行间市场是核心的基础市场,而流动性是银行主导金融体系运作的核心变量。一旦银行信用风险持续累积,期限错配管理难度提升,资产负债匹配更加困难,“资产荒”和“负债荒”同时出现,这可能导致银行部门在流动性管理上面临实质性难题,进而导致银行体系以至整个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风险。
同时,在金融机构资产多元化、资产期限长期化以及跨界合作过程中,金融机构对短期流动性的依赖程度日益提升,典型表现在隔夜拆借市场上。《报告》显示,过去2年至3年中,银行间市场已经成为一个严重依赖流动性的交易型市场。隔夜拆借规模从2015年2月份的1.34万亿元飙升至2016年8月份的9.44万亿元。2016年8月份后,人民银行主动进行金融部门去杠杆并取得了积极进展,2017年8月份隔夜拆借规模仍有5.43万亿元。
《报告》预测,银行间市场的调整将导致市场流动性整体偏紧,利率可能高位运行甚至小幅持续上行。虽有季末因素,2017年3月30日质押式回购隔夜利率盘中最高达26.8%,2017年9月30日质押式回购隔夜利率盘中最高达20%,过去120日隔夜利率加权平均达到3.06%。债券市场收益率曲线亦整体上移。
为进一步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控制流动性风险,《报告》建议,应该把主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建立健全系统性风险监测预警体系,深化金融监管体系改革,注重功能监管、依法监管和监管协调。实施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双支柱政策框架,保障金融安全与稳定。
“还应坚持问题导向,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核心要素。”胡滨说,重点包括关注金融顺周期性的风险冲击,强化流动性风险管控;深化财税体系改革,缓释地方政府公共债务风险;整治影子银行体系,通过“穿透式”监管,防范混业经营与分业监管的制度性错配等。 (记者李华林)
临近年末,银行间市场资金再度紧张。面对年末银行间资金市场打响的“抢钱战”,利率中枢不断攀升。为了平抑短期市场的剧烈波动,央行破例紧急宣布启用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并已连续三天通过“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累计向市场注入超过3000亿元流动性。
近日,央行公布的2月金融市场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1至2月,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发行量突破1万亿元大关,达到10182.1亿元,同比增加42.4%。货币市场方面,2月份,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量和回购量较上月有所减少,值得注意的是,央行公布的几个重要的利率指标出现了全面上涨的格局。
上周黄金(1706.00,2.10,0.12%)市场最大的焦点莫过于周三(2月29日)发生的大跌,金价当天最低至1689.10美元,最大跌幅超过100美元。在此之前,黄金一直高歌猛进,特别是在欧洲央行(ECB)预计进行第二轮LTRO将继续向欧洲银行系统输送巨量流动性的预期下,金价步步逼近1800美元。
近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向部分会员单位下发《债务融资工具注册发行工作手册》(下称“手册”),其中对涉及房地产业务的企业发行债务融资工具提出明确要求。
继上周银行间市场上演短期拆借利率疯狂之后,周一上海证券交易所质押式国债回购(GC001)隔夜利率再度上演狂飙大戏,日内波幅在12%至37%。
自2009年人民币外汇即期询价交易净额清算业务开始在银行间市场成功试运行以来,我国外汇市场、债券市场先后引进了净额清算,有效降低了清算风险,活跃了市场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