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资本下乡”在未来将会更加普遍。如何把“资本下乡”这把“双刃剑”管好用好,专家指出,关键还要在体制、机制和规则设计上进一步规范,尊重农民意愿,提高农民话语权,既给“下乡资本”留足发展空间,又最大程度地规避风险。
建立资本准入监管确保涉农项目发展
近些年来,“资本下乡”蜂拥而至,不仅涉及承包地的流转问题,还涉及土地开发、老百姓的房屋代建、商业开发等多个层面。记者调查发现,大量“资本下乡”涉农项目没有相应的投入、粗放经营,甚至出现“烂尾”工程。
专家认为,出现这种情况,一是因为投资企业对农业不熟悉,缺乏风险意识;二是没有实行审核准入制度,什么企业都引进,三是相对较低的土地流转费用,刺激资本圈占土地,把土地撂荒待价而沽,甚至谋取暴利。
黑龙江省农科院原总经济师矫江建议,建议在“资本下乡”项目启动之初就做出详细研究,比如要对农村资源价值和开发风险做专业评估,对资本方的履约能力进行有效认定,对履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确定性做出明确的预判和约定,包括土地经营权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抵押,抵押之后如何保证约定用途、违约如何处理等。
湖南长沙市农委经管站站长刘光辉建议,结合当地农业农村发展情况,编制工商资本投资规划、投资指南等,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生产发展薄弱环节,如发展装备农业、现代种养业、智慧农业、农产品流通、农村旅游业等新型业态。
部分业内人士还建议,建立资本准入制度,要根据企业资质、经营能力、土地流转规模等实行审核准入制度,对长时间、大面积租赁农地要有明确上限控制,实行分级备案。加强投资建设的咨询指导服务工作,结合现代服务业发展实施方案,积极引导扶持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土地流转的价格是基于种植粮食作物的收益确定的,大多数土地流转价格在每年500元/亩至1000元/亩的水平。多位专家建议,以种植粮食作为基础制定土地流转费用标准,转而经营其他产业,就好比以农地价格征用了土地,转而去开发房地产一样,对农民是不公平的,必须适当提高工商资本流转土地的价格,减少“跑马圈地”等现象。
规范土地流转健全风险保障金
工商资本进入乡村,有些企业在经营不善以后,拖欠农民土地租金,土地流转纠纷呈增多趋势,并丢给当地金融机构一笔坏账,丢给农民一些不能再利用的土地,丢给地方政府一堆负担,自己跑路了事。
专家指出,减少这种情况,需要进一步规范工商资本流转土地的行为,尊重农民意愿。《经济参考报》记者调查发现,有些流转合同是企业与乡镇政府签、乡镇政府再与村“两委”签,政府介入过多。山东省社科院农村所研究员秦庆武建议,根据耕地实际情况评估出大致的土地流转价格供流入和流出双方参考,在流转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后,再组织双方签订规范的流转合同一式三份,减少政府的参与度。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教授官锡强表示,农村土地流转关乎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民是土地流转的主体。因此,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尊重农民意愿,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减少政府强推、下指标、定任务等现象。
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蒋和平说,资本进入乡村,本质上是个商业问题,因此需要明确的是契约双方的关系。对于村庄或者村民来说,要提高对市场经济的把握和对产权开发的认识。建议接下来乡村治理要强化乡村的法律意识和商业知识,保证资本进入乡村的过程中农民的主体地位不被冲淡,提高农民话语权。
建立健全风险保障金制度。广西崇左市农业局副局长曹泽光建议,建立风险保障金制度,让社会资本缴纳保证金方能开始种植及相关开发。对企业出现拖欠苗头的,相关部门要及时出面,给企业压力,使其按期足额支付租金,防止损害农民权益。
加大执法检查严控“非粮化”
“非粮化”、“非农化”的现象日益引起关注。尤其是“资本下乡”受利润驱动,往往投资果蔬种植、农业观光或农产品加工,极少种植粮食作物。一些地方干部表示,“工商资本肯定是逐利的,什么项目赚钱,才会进行投入”。
蒋和平表示,在一些国家,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特别是进入农村大规模流转土地的过程后,往往与“非农化”和“非粮化”现象相联系,土地流转规模越大,“非农化”和“非粮化”就发展越快。“非农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危及到我国的农产品供给安全,“非粮化”则必然加剧粮食安全的压力。
为严控“非粮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首先要加强对资本下乡流转土地的执法检查力度。湖南省委讲师团教授、湖南省政府参事室智库联盟专家彭宏杰建议,要加强“资本下乡”对土地用途管制执法检查,将流转耕地用途检查纳入县乡两级日常土地巡查范围,确保对耕地流转用途监管到位。
同时,对耕地流入方的经营情况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比如规定流入的耕地必须是全部种粮或规定种粮面积不得低于一定比例等,如有违规,政府必须进行干预或对其进行制裁,从而严格控制耕地的流向,切实确保粮地粮用。
严控“非粮化”“非农化”,还要强化“资本下乡”的动态监管。刘光辉建议,强化动态监管,定期对租赁土地企业的农业经营能力、土地用途及风险防范能力等开展监督检查,查验土地利用、合同履行等情况,细化农地用途甄别标准,及时查处纠正浪费农地资源、改变农地用途等违法违规行为。(记者刘良恒、王建、覃星星、孙晓辉)
只有让空心化的乡村有人气和财气,让乡村成为人人向往的地方,土地资源和自然资源才能得到最有效、最合理、最科学的利用,振兴才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深入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才能科学制定战略规划,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我们要拿出共建美丽乡村和美丽中国的具体行动,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完成乡村振兴这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历史重任。
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实现这一战略目标,要用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和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让“两只手”形成合力、共同推进。
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文化振兴,就是要实现乡风文明,就是要形成团结和睦、共享美好生活的新型乡村秩序和氛围。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讲意义、定思路、定任务、定政策、提要求,是谋划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
新时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要且及时。务农重本,国之大纲。“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也是党和政府长期高度重视的问题。
走进文笔山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以酒为主题的“大梁酒庄”,阵阵酒香扑面而来,酒肆、烧酒坊、酒夫、酒坛……一切都充满酒的风味。
河南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乡村振兴战略为河南农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机遇。“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振兴乡村的大潮,在中原大地如同黄河之水破冰一般奔涌而来。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振兴乡村的大潮,在中原大地如同黄河之水破冰一般奔涌而来。
改革开放以来第20个、新世纪以来第15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4日发布。文件题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是谋划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顶层设计。
无论是“互联网+农业”提升效益、延伸产业链调整结构,还是生态养殖、特色农业推进原产地品牌建设,今天的东北农村在这些方面正焕发新活力,黑土地刷出新颜值!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十九大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描绘的一项项具体目标和举措,正在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