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有关“现金贷”业务监管政策的不断趋严,平台融资渠道遭全面封堵。此前一路狂飙的网络小贷ABS(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规模骤降,Wind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12月仅有6笔小额贷款ABS发行,规模仅为55.47亿元,较11月的17单459.8亿元,融资规模骤降87.9%。
2017年12月18日,蚂蚁金服宣布对旗下两家小贷公司(分别为“花呗”和“借呗”的放贷主体)增资82亿元,将其注册资本从现在的38亿元增至120亿元,并表示后续将视业务开展情况和相关监管要求,继续增加注册资本和资金实力。
一方面大幅度增加注册资本,另一方面主动关闭部分用户的蚂蚁“借呗”功能。“支付宝旗下小贷产品蚂蚁‘借呗’或因涉嫌高杠杆放贷触及监管红线,被监管层约谈要求关闭部分用户的‘借呗’功能。”一位平台人士近日向《经济参考报》记者透露。
针对“现金贷”无序发展、利率畸高以及暴力催收等乱象,央行与银监会日前联合下发《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通知明确,从事放贷业务的公司必须依法取得经营放贷业务资质,网络小贷放贷杠杆率要表内、表外合并计算;息费统一折算为年化形式并且进行披露。其中,信贷资产转让、资产证券化等名义融入的资金应与表内融资合并计算,合并后的融资总额与资本净额的比例暂按当地现行比例规定执行。
记者了解到,“现金贷”新规发布以来,监管部门对小贷公司的资金来源采取了更为审慎的管理,目前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沪深交易所对于消费贷和现金贷类ABS的审核均已暂缓。接近上交所人士称,目前在研究拟定消费贷ABS挂牌规则,但具体何时出台尚不确定。
而小额贷款ABS发行更是“急刹车”。Wind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12月仅有6笔小额贷款ABS发行,发行规模仅为55.47亿元,分别来自中和农信、深圳安信小贷、蚂蚁“花呗”(两笔共35亿元)、小米小贷和诚正小贷。而9月、10月和11月分别为17笔、18笔和17笔,其中,“花呗”和“借呗”占据主要份额,“借呗”2017年发行ABS总额达到1357.10亿元。
除了银行和ABS产品融资渠道遭封堵,资本市场融资渠道也在收紧。截至目前,新三板共计42家小贷公司。据易三板统计,42家小贷公司自挂牌以来,仅有琼中农信、鑫庄农贷、广文农贷等10家企业实现过定增,增发次数共计12次,增发募资金额合计4.94亿元。其中,单笔最大金额为信源小贷的8264万元。而2017年全年,新三板小贷公司中无一家企业实施过定增。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现金贷”暴利时代结束,深耕细作和创新是“现金贷”机构转型的两个出路。
12月1日晚,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P2P网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下发《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下称《通知》),明确统筹监管,开展对网络小额贷款清理整顿工作。
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监管不能局限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亟待扩大监管范围,并建立相应的法律惩戒追溯机制,也唯有此,才能避免接踵而来的互联网金融监管困境。
“现金贷”可谓“赚钱神器”,但其高利率、暴力催收、助贷模式无监管等问题触及监管红线,这个游走于灰色产业链的业务恐变成“烫手山芋”。
当我们在追问现金贷商业模式之时,或许更值得追问的,是其从用户获取、资金来源、风险管理等每一个环节背后的利益链条。
据记者了解,由于面临政策层面和市场层面的双重压力,部分现金贷公司开始选择出海东南亚,这是基于东南亚现金贷业务市场广阔,获客成本较低。
日前,央行相关负责人公开称,包括现金贷在内的所有金融业务都要纳入监管,任何金融活动都要获取准入。
作为一种互联网小额借贷产品,现金贷近两年规模暴增,目前已成为继P2P之后又一野蛮生长、乱象丛生的互联网金融领域。近日,国家相关部门发布通知,对现金贷业务进行规范整顿。
12月1日晚,《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正式下发,沸沸扬扬的现金贷终于迎来了正式监管。
超高利率一直是现金贷最遭人诟病的“污点”,不少现金贷平台年利率动辄50%-60%,有的甚至高达1000%。
在手机APP商店输入“现金贷”字样,各种平台诱人的广告语铺天盖地。记者随便找到几款借款APP,简单注册登录后发现,隐蔽收费名目繁多,高额利率远超法律红线。
12月1日,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P2P网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下发《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下称《通知》),明确统筹监管,开展对网络小额贷款清理整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