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是消费旺季,也是商家摩拳擦掌冲刺销量的好时机。可对于一些从事网上经营的商家来说,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电商平台“二选一”,着实有点闹心。连日来,不断有商家反映,一些电商平台要求合作商家只能入驻一家网络销售平台,不能同时入驻多家。这给商家和消费者带来哪些影响?这项要求合理吗?应该如何完善监管?
“二选一”,商家犯愁,消费者担忧
“从去年‘双11’开始,很多同行都在议论‘二选一’,我很担心对未来经营产生影响。”在某电商平台上从事多年服装销售业务的浙江温州商户李岚说。
“二选一”现象,在电商行业普遍存在吗?“目前主要是在一些大型促销活动时,平台要求商家只能‘二选一’。”李岚说,比如去年“双11”前,一些商家接到平台通知,让商家选择只能参加一家平台的促销活动。平时的经营,大部分仍可以同时在多家平台上进行。
但人们担心这种苗头会蔓延开来。有商家在网络上匿名求助,反映某电商要求商家只能在自己平台做促销,并以此为由,强令商家必须与其签订“独家合作协议”,保证产品只在该平台售卖,并关闭在其他平台上的店铺。
“二选一”将来会不会由促销扩大到平时经营,让商家心里打鼓。“电商经营竞争已非常激烈,我们要在提升服务、改善产品上花费更多精力。如今,还要再考虑‘二选一’的风险,感觉很累。”李岚说。
其实,仅仅是促销,电商平台的“二选一”已经给商家带来不少困扰。李岚算了一笔账,几年前起步做电商时,考虑到不同平台的流量特点,在多家平台开了店铺,都投入了不小的成本,“入驻费用加上经营店铺人员的工资等,每年也有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如今,“双11”等促销的成交额在商家年度销量中的比重很大,商家都盼着可以参加大型促销,扩大销售额。突然出现的“二选一”规定,让他们措手不及。
不仅商家烦恼,消费者也有担心。“电商丰富了我们买东西的选择,而‘二选一’却像是在开倒车。”上海市浦东新区居民郝芳说,相比到商场买东西,电商的优势在于选择丰富、方便比较。今后电商平台如果“二选一”,意味着买东西的选择空间变小了,比较范围也变小了,对消费者来说不是件好事。
“总的来说,电商‘二选一’不利于行业提升供给效率和质量,不利于改善消费体验。”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说。
北京志霖律师事务所赵占领律师认为,市场经济的魅力在于通过竞争提高资源分配的效率。电商平台“二选一”不仅限制了商家的选择权,也影响了充分竞争。对于商家而言,电商平台是销售渠道,自然越多越好,选择哪个渠道应由商家自主决定。目前,很多商家公开表态,不愿陷入“二选一”的艰难选择。
不规范竞争,影响电商做大“蛋糕”
一向开放包容的电商业,为什么会出现带有明显排斥和封闭色彩的“二选一”?
“在电商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一些电商平台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说,目前国内的一些电商平台已经占据明显的市场优势地位,在和入驻商家的谈判中力量悬殊。一些电商涉嫌利用优势地位,对商家的经营行为进行限定,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电商是我国消费领域的亮点。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去年1—11月,我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4.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7.6%,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4.8%,较上年同期提高2.4个百分点。
“电商前期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开放。”曹磊认为,相比传统流通,电商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成功应用了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新技术,更关键的是电商没有把线下商家排斥在外,而是主动拥抱和吸引线下商家入驻,共同为消费者带来更好的购物体验。然而,随着电商市场日渐成熟,电商行业逐渐从流量扩充期进入存量竞争期,而国内电商平台也逐渐从规模快速扩张期转入资源掌控期,各电商平台间开始“短兵相接”,不规范竞争行为集中出现。
刘俊海认为,无论是从行业健康发展还是从企业社会责任的角度,电商平台都不应选择“二选一”策略。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满足人们需求的过程中,电商大有可为,应有所担当。更高效的流通、更实惠的价格、更优质的服务、更丰富的选择,不仅是消费者的愿望,也应成为电商努力的方向。“‘二选一’明显有违企业社会责任。”刘俊海说。
“电商想要健康发展,跨平台开放合作是大势所趋,任何平台都不应该逆势而为。”曹磊认为,入驻商家和电商平台本应是合作共赢的关系。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进入存量竞争期,电商平台更不该忘了开放合作的初衷,而应以更加包容的心态,把精力放在改善服务上,靠购物体验培养消费者黏性,形成平台、商家、消费者多赢的局面,把难以取舍的“二选一”变成互利共赢的“一加一”。
电商监管应跟上行业发展步伐
电商平台“二选一”是否属于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监管是否应有所行动?这引起了行业的普遍关注和讨论。
业内人士认为,一些大规模的电商平台企业已具有一定的市场支配地位。针对一些超大的平台企业,监管应有所行动,防止“店大欺客”、限制市场竞争等现象。
曹磊表示,存在市场支配地位的电商平台用“二选一”策略,把商业优势转化为侵犯平台内经营者正当权益的行为,这种现象需引起格外重视。
去年11月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对互联网领域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作出界定。经营者利用网络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不得利用技术手段,通过影响用户选择或者其他方式,实施妨碍、破坏其他经营者合法提供的网络产品或服务正常运行的行为,包括恶意对其他经营者合法提供的网络产品或者服务实施不兼容。上述行为可视为不正当竞争,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50万元以上300万元以下罚款。
去年11月,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分组审议电子商务法草案过程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辜胜阻表示,为争夺商家的资源,电子商务平台采取各种办法逼迫平台商家“二选一”,停止在其他平台上促销甚至经营活动,迫切需要立法的形式去规范。
辜胜阻认为,国内的一些电商平台已发展成为巨头,而平台上的商家是非常小的,两者博弈过程中地位差别明显。迫切需要通过立法进行制度设计,特别是要进一步明确电商平台的责任和义务,提高平台规则的透明度。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吕薇认为,在当前电商行业相关立法过程中,应对不公平附加排他性的交易条款等内容进一步明确。
“当务之急,对于电商‘二选一’,应及时采取措施,把不良竞争趋势遏制在早期阶段。”刘俊海说,对于电商平台“二选一”中的违规行为,有关部门应严肃及时查处,维护电商市场的良好秩序。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经历高速发展阶段后,电商行业应进入更加成熟的规范发展阶段。更规范的监管,不仅不会限制电商发展,反而会成为行业的助推力。
“电商很多新的经营策略行为,都应成为监管部门关注的新问题。”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薛军说,随着电商行业发展,“二选一”、流量推广、竞价排名等问题,在以前行业发展中都没有出现过,如今却屡见不鲜。监管部门应及时关注这些新问题,创新监管理念和方式,更好履行监管责任,为行业健康发展营造更好的环境,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记者 王珂)
新年伊始,包括梅西百货公司在内的多家美国传统零售巨头宣布又将关闭一批门店,以应对电商冲击。
2017年冬季,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蓝天天数明显增多。受此影响,防雾霾口罩和空气净化器销售遇冷,部分口罩经销商想亏本套现,却无人接手。
今年的“双11”“双12”已过,而围绕电商平台“二选一”竞争模式的争论并没有结束。
电商创造了快递行业,这是货真价实的实体经济。就连看似被电商消灭的“商场经济”,其实也没有萧条。只不过是熙熙攘攘的购物场地,变成喧哗沸腾的儿童乐园、餐馆、游戏厅。
“双12”临近,消费“盛宴”再演,然而目前我国快递业中,纸板和塑料的实际回收率不到10%,各方纷纷“试水”的绿色包装再次引发关注。记者展开调查。
每年“双11”前后,电商都是舆论关注的热点。在花式促销、海量新品之外,今年吸引眼球的话题又多了一个:电商平台的“二选一”模式。
天津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近日发布审判案例:商家虚假降价促销,对消费者进行价格欺诈,被判按购买商品价格支付三倍赔偿。
“双十一”过后,当你忙着签收快递的时候,也有许多外国人正翘首以盼等着接收从中国河南发出的货物。11月16日,记者从郑州海关获悉,截至10月底,我省跨境电商验放出口商品清单327.6万票,同比增长34.8%,货品价值同比增长355.7%。
昨天石女士打电话求助,称在10月中旬,她也被类似骗术蛊惑,对方以取消“批发商分期付款”为由骗走她30多万。
11月10日晚,广州一电商企业办公室灯火通明,员工们为自己加油打气迎接“双十一狂欢节”。
11月3日,由新浪网、郑州供销等主办的2017丰收的家乡活动在河南温县举行。活动采取网络视频直播形式向网友介绍山药挖取的过程,期间十万多名网友同时在线观看,让铁棍山药再度在网络走红。
电商平台如何优化升级,与现代服务业的有序对接是值得尝试的选择。当然,这需要两个前提:一是市场呼唤更多的专业服务机构,二是电商平台需要从“高处不胜寒”的线上走下来。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希望各电商企业尤其是大型电商企业既要看到商机,也要做好自律,守住诚信的底线,将电商行业发展成为让消费者信得过、得实惠的大市场,从而更好发挥电子商务在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新旧动能转换中的重要作用。
获嘉县电商运营中心将于11月8日上午9点在获嘉县同盟山庄召开获嘉县区域公共品牌发布会暨农村电商发展高峰论坛。
电商平台要通过积分等方式,积极组织回收利用纸箱,如用户在取快递时,可将上一次快递的包装顺便交给快递员而返回电商,或设立快递包装回收点,对循环利用包装的行为进行奖励等,提升包装物品再利用率。期待多方共同发力,为绿色包装破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