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上市公司“壳”行情一路下滑,打折出售甚至清仓甩卖的情况频频出现。业内人士表示,随着监管趋严,“壳”交易已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卖“壳”方须提供资产干净、整合难度小的“净壳”,“壳”炒作降温是大势所趋。
壳行情下行
“今年以来,‘壳’行情一路下行,不管是买‘壳’还是卖‘壳’,都没以前那么容易。”最近正在找“壳”的张华(化名)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自己受一位朋友委托,想找一家市值40亿元以内、资产干净的上市公司借“壳”。
“好‘壳’会挑收购方,会考虑其资金实力、产业规模、市场地位、所处地域等。差‘壳’受限于监管环境,现在想的是如何脱手。”张华说,他的朋友有一块农药供应链资产,手握10亿元现金,希望借壳上市,但接洽了四五个“壳”卖家,均未谈成。
今年A股“壳”交易明显降温。Wind数据显示,截至14日,今年以来仅有6家企业发起借壳上市,其中1家通过发审会,1家被否,1家宣布终止,3家仍在推进。
张华认为,随着“壳”交易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买方话语权提升,他不愁买不到“壳”。“现在每天看着‘壳’市场行情下滑,着急的是高杠杆、资金压力大的‘壳主’。”张华说,为了回笼资金或趁早卖个好价钱,不少“壳主”设法先把“壳”洗净。
“一些‘壳主’会想方设法把上市公司资产处理干净,包括剥离绩差业务,处理好坏账、债务及员工安置等问题。”深圳一位私募人士认为,资产干净、负债率低、整合难度小、员工人数少等是优质“壳”的几大指标,不少“壳主”会按此先把“壳”洗净。
腾挪资产“净壳”
部分上市公司通过出售或剥离资产实现“净壳”时,大多采用现金对价方式。某大型券商投行分析人士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采用现金对价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现金出售不涉及发行股份,操作相对简单;二是回笼资金有助于满足上市公司后续运作需要。
对于后续操作,深圳某大型私募人士指出,上市公司将资产处理干净、实现现金回笼后,可以用现金收购标的进行战略转型,也可以通过发行股份购买外部资产的方式卖“壳”。
有投行人士指出,随着IPO常态化,“壳”资源的估值处于下降通道中,收购方需重新评估“壳”资源价值和自身运作能力。一方面,“壳”股市值下降是大趋势;另一方面,资本系将旗下资产装入上市公司的算盘很难打,势必加快资本系处理“壳”的步伐。
壳炒作难以为继
“净壳”行为已引起监管层关注,近期多家拟订出售或清算旗下公司的上市公司被交易所问询,需做出更详细的信息披露。
“现在卖‘壳’方脱手的意愿相对更加强烈,但市场上愿意接受的买家不多。”前述私募人士指出,在买方市场中,折价卖“壳”的情况将进一步增多,“净壳”行为也将越来越多。借壳上市的需求依然会有。例如,部分中概股回归A股会选择借壳上市,一些受行业或自身因素制约而希望尽快上市的公司也可能选择借壳上市。
预计未来“壳”市场生态将进一步变化。上述投行人士表示,监管趋严,“壳”交易降温。毕竟借壳上市难度与IPO趋同,只有少数有特殊需求的资产会选择借壳上市。越来越多持有优质资产的“壳”买家可能转道IPO,纯粹的“壳”炒家日益难以为继。在目前偏重价值投资的环境下,如果公司借壳上市后没有实际利润支撑,只能炒概念,则市场很难认同。
“从目前情况来看,未来监管将继续从严,‘壳’价值将进一步下降,‘壳’炒作将继续降温。”深圳某大型私募机构人士表示,无论上市公司、资产方还是投资机构,更倾向于提升并购重组的质量和效益,短期借壳炒作套利的动机大大减弱,价值投资理念在未来的并购重组中将占据主流。(记者 王兴亮)
有分析认为,上市公司密集购买理财产品,一方面意味着,上市公司整体是“有钱无处花”,另一方面,这些理财产品偏重于保本类型,有可能加杠杆流向货币市场、债券市场,甚至是股票市场,引发新的监管。
4日,上证综指低开后弱势整理,频频考验3300点,收盘跌0.24%,报3309.62点;深成指涨0.01%,报11014.55点;创业板指跌0.38%,报1797.77点。
通报指出,2016年以来,证监会对32名实际控制人、董事长立案调查,涉及主板上市公司13家、中小板上市公司11家、创业板上市公司2家。
业内人士指出,监管部门将进一步加大对上市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关注和问询力度,强化风险提示、督促勤勉尽责、保证审计质量。
今年A股上市公司回购案例大增。数据显示,截至11月27日,今年以来共有435家公司公布股票回购事项,较去年同期增加逾四倍。
上周市场跌宕起伏,周初走出三连阳,但随后大幅下挫,上周累计下跌0.86%。市场的大幅波动并未影响机构调研热情,上周基金、券商、险资、阳光私募、海外机构等机构共计调研了113家上市公司。
据统计,近两年,A股市场上,开展外汇套期保值业务并制定制度的上市公司,正以平均每年百家左右的速度递增。业内人士呼吁,在此背景下,我国汇率衍生品亟需进一步丰富。
近期多只可转债火爆发行。在多重因素刺激下,上市公司纷纷抢搭可转债“东风”。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部分符合发行条件的上市公司加快发行脚步。
今年以来,上市公司屡屡出现的大额商誉减值和业绩承诺无法兑现已经成为市场和监管部门关注的焦点。
今年以来,上市公司屡屡出现的大额商誉减值和业绩承诺无法兑现已经成为市场和监管部门关注的焦点。
截至10月31日,沪深两市3419家上市企业如期公布了三季报:整体看业绩稳步增长,内在质量有所提升。作为经济运行中最活跃的“细胞”,上市公司业绩报告从微观层面释放出宏观经济走势的三个信号。
在上市公司购买的大量理财产品中,信托虽然绝对值及占比不高,但增长趋势明显。
整体来看,部分周期行业表现亮眼,以钢铁、煤炭、有色等为代表的资源类行业向好,三季度多家公司主要产品价格继续上涨,前三季度利润水平有望创新高。
今年以来,80多家上市公司披露了中标PPP项目情况(包括签订框架协议),涉及项目百余项,总金额数千亿元。
A股上市公司半年考正迎来最后的冲刺阶段。截至8月20日,沪深两市共有1004家公司发布了2017年半年报,接近上市公司总数的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