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求学路 依依关爱情”这不是一句朗朗上口的口号,而是一支实践队伍的名字,“关爱”和“实践”的搭配,在这个炎炎夏日,调配出了一杯清新解渴的果汁。7月13日至7月16日,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开展了“走访慰问贫困生 精准扶助送温暖”暑期走访活动,对获得资助的学生进行家访,了解当地扶贫办和资助中心的资助政策及流程,践行“精准认定”和“精准资助”,认真建设和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
来到当地,把高校资助讲一讲
7月13日上午,“漫漫求学路 依依关爱情”实践团队在李振宇和王秋瑾两位老师的带领来到了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第一站是对小L同学的家庭进行走访。向家长表明走访来意后,队员主动讲解起学校“奖、助、贷、补、勤、减、免”的资助政策体系。到访队伍的负责和认真让受助者更加认可我校的资助工作,学生和家长也由衷地感谢国家为贫困家庭解决了上学难的问题。
紧接着,团队成员来到了郏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针对生源地贷款政策以及建档立卡贫困户信息与工作人员进行了沟通与交流。走访中,从县级领导的扶贫会议到部门人员的扶贫内容;从贷款开始的申请指南到贷款结束的还款指南;从展板的贷款须知到电子屏幕上贷款材料的准备;从贷款政策条件的文件通知到贷款信息群的建立,多方面都体现出当地领导对资助工作的重视和部门人员工作态度的认真。就高校建档立卡贫困户数据的完整性和贫困户精准扶贫明白卡的真实性这两个问题,双方交谈颇多。在不断了解和互换思想后,针对以上问题形成了建议如下:利用互联网的发展和数据库信息的共享,加快省扶贫办与各地资助中心的信息对接;加强当地部门与高校的沟通交流,共同推动资助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随后,实践团队来到了“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展览馆倾听当年知青们在此辛勤工作的事迹,进一步了解当地教育和文化的发展。
深入对象,见困难学生拉一把
夜色渐浓,实践仍在进行中。告别郏县,前往叶县的路程几经周折终于与受访对象小Z同学会和。沿着乡间小路,看到老旧的大门和砖砌的墙壁,白发苍苍的爸爸从屋里走出来的那一刻,队员们的心猛地揪紧了一下。小Z的父亲患有心脏病,家里很早就失去了主要劳动力,收入自是难得添喜,所幸懂事的小Z并没有因此自卑,反而更加努力读书想要通过知识的力量改变自己的命运。考上大学的消息让这个家明亮了许久,但学费生活费的苦恼也随之而来,高校贷款的政策和资助政策,无疑是雪中送炭。进入大学后的他不仅学习成绩优异,学分绩点排名班级前三,而且主动竞选担任班级团支书服务同学,并加入院学生会积极协助老师完成学院工作,性格开朗的他,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交谈中,老师们表示学院会努力实现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承诺,鼓励他将经济问题的压力转化为动力,不畏惧、不放弃,专心完成学业。看着坚强得让人心疼的小Z,大家的内心也沉甸甸的。
实地走访让队员们真切了解到精准扶贫不只是口头上的承诺,更需要落实在行动。漫漫求学路,依依关爱情。关爱,不只是说说而已;实践,也不是走走而已。
精准扶贫,我们继续在路上
7月14日,实践团队来到河南省级贫困县——叶县,带着“精准认定”、“精准资助”的目的,继续完成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团队先后来到叶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和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对建档立卡的流程、建档立卡贫困户信息以及其生源地贷款政策进行询问与了解。其间,扶贫办主任贾晋明向队员展示了近三年叶县精准扶贫的结果并详细介绍建档立卡的资助政策,孙玉英主任亦向大家介绍了建档立卡的三种确定方式。在教育局学生资助中心,团队与孙宏波主任就学校的的资助政策体系和生源地贷款、雨露计划等展开深入交流,双方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一致推动扶贫工作的顺利进行。
7月15日,实践团队来到驻马店遂平县贫困生家庭。在贫困生村庄可以清楚看到脱贫攻坚明白纸,上面详细罗列着贫困户的识别标准和贫困户名单信息。随后,老师向家长阐述了学校贫困生资助政策,学校的资助体系也得到了家长的肯定。
7月16日,实践的最后一天“漫漫求学路 依依关爱情”社会实践团队来到了确山县和正阳县走访了建档立卡贫困库户学生家庭。团队成员分别给其父母讲解了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以及学校的资助体系,实践途中有苦有甜。看到身边同学的家庭条件艰难会让我们揪心,看到他们没有因为家庭环境而打倒反而努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会让我们欣慰。精准扶贫,你我共同努力;实践结束,关爱仍在继续。
尽管天气燥热,走访曲折,有两位老师一路同行,有队友一路相伴,看着贫困家庭的孩子在逆境中愈挫愈勇,奋力成长,大家都会化辛苦为力量,一路激情饱满,一路精准扶贫。
负重前行,关爱和实践连一起
为了让这次走访深刻且有意义,两位老师全程陪同,不搞特殊化和同学们一起完成实践内容,郏县、叶县、遂平、确山、正阳,四天的五城一千多公里的爱心接力,高校贷款的资助政策让学校和受助同学的心贴得更近了。此行,实践队伍不仅实地了解贫困家庭的情况,及时收集和反馈信息,而且走进学生的生活,送上温暖大礼包为他们成长助力。每到一个地方,从学生家到资助中心再到当地的实际情况,大家从三个层次深入了解高校贷款、高校资助的进展和效果,把从学校资助中心学到的内容在实践中检验,从学生当中遇到的问题在实践中解决,又把从实践中获得的感悟运用在下一步资助工作的开展中。旅途还有疲惫,肩上还有责任,知行合一地进行高校贷款、高校资助的脚步不敢停止也不会停止。
四天的实践活动很快就结束了,一路许多故事有喜有忧,留在队员心里的是无尽的回忆和无穷的力量。通过社会实践,再次加深了对高校贷款资助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知,也逐步搭建起一座学校和家庭之间沟通的桥梁。
扶贫干部只有心系扶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拿出“拼命三郎”的精神,才能保证党的脱贫攻坚计划完满完成,才能更好彰显出领导干部为民本色。
为落实好党中央提出实施精准扶贫战略,铁路部门因地制宜、因势而为,在西南、西北和东北等偏远贫困地区,先后开行了81对公益扶贫列车,为百姓走出山区融入都市圈、提振地方经济发展、带动旅游经济消费等从交通上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发生在扶贫领域中的腐败,给党风社风民风造成的不良影响、让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受到损失,绝不能轻易放过,遏制此类腐败,亟须填平制度的短板,补齐监管的漏洞。
扶贫领域中的腐败,要靠规定、靠监督持续发力,以狠刹“扶贫蛀虫”为契机,强化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我们必能营造清正、廉洁、正气的基层良好生态。
“高积分”所折射的即是扶贫要“扶志”,只有群众的精气神被真正调动起来,才能让群众思想上“有盼头”,行动上“有奔头”。让群众心中燃起积极向上的火焰,脱贫之事则水到渠成。
扶贫干部只有讲贫困群众听得懂“土话”,才能更加“接地气”,彼此之间才能进行无障碍沟通,才能打破隔阂和成见,成为朋友,甚至成为家人。
所谓扶贫干部和贫困群众要“亲”上加“清”,就是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以“亲”凝聚团结尽可能多的扶贫力量,以“清”营造好脱贫攻坚的良好环境,做清白人、做干净事。
2015年8月份,中原高速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刘剑君正式到济源市委组织部、大峪镇及王庄村报到,担任村委第一书记职务,2015年9月1日正式驻村工作。从此以后,他积极协调,争取济源市交通局2.5公里道路加宽建设资金;争取省交通运输厅3.5公里道路建设140万元资金支持,道路工程目前正在实施。
扶贫工作本身就是一场“赶考”,最重要的还是向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扶贫赶考永远在路上,考题永远在人民心中,扶贫赶考没有逗号,只有句号,只有人民满意,才算及格。
加强信息公开,增加监督渠道,完善网络监管,进一步畅通监督通道,保障扶贫一线群众声音能及时及快的反映上来,以便对“扶贫贪官”及重及快的惩治,不仅是挽回国家经济损失的需要,更是抚慰老百姓受伤的心。
扶贫不搞“盆景”,就是要求干部抛弃“面子工程”、轻惠民实效,挑领导容易看得见的地方扶贫,把资金集中投到少数几个点上的想法和做法。
反腐的关键是“防患于未然”,等腐败已经出现了,再去查处,大多已“人去楼空”,损失已无法弥补了。健全和完善扶贫领域监管制度是“防患”的关键。
张旸就是众多驻村第一书记中的其中一员,带着组织的嘱托和信任,服从组织的安排,去中牟县刁家乡小王庄村任驻村第一书记,去加强党支部力量,尽快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打响脱贫攻坚战,让群众早日走向致富路,早日过上小康的生活。
“中原熟,天下足”!滑县,在“饱暖天下”的苍生豪情中,晨兴理荒、带月锄禾,收获着辉煌:粮食产量连续24年冠绝全省第一,是中国小麦第一县,名副其实的“中原粮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