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月6日举行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会上,经济增长和民间投资的关系成为耐人寻味的话题。
去年,我国的经济增速是6.7%,创26年来新低,与此相伴的一个现象是,去年民间投资增速也下滑到3.2%。问题随之而来——是经济增速的下降带来了民间投资的下滑,还是民间投资的下滑带来了经济增速的下降?
正如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勇所说,民营经济本身就是在市场经济中发展起来的,它对市场的反应最敏感,投资的行业应该说都是能取得市场平均利润的。
也就是说要有利可图,民营经济会随机应变的。在“十二五”期间,民间投资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说明机会多、利润大;而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特别是市场竞争激烈,以及前景不太明朗,民间投资当然也就刹车减速。这说明市场规律在充分发挥作用,民营企业在规避市场风险。
由此看来,似乎是经济增速的变化影响了民间投资。但反过来看,在中国经济结构中,民营经济已经占据大半壁江山,每年创造60%左右的国内生产总值,80%左右的社会就业,超过50%的财政税收,还占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60%以上。那么,当民间投资增速下滑到3.2%,自然也就要拖累经济增速。
这似乎成了一个“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但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的目标,而且“在实际工作中争取更好结果”,那么,民间投资需要发挥什么作用?
所谓“更好结果”,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更高的增长速度,二是更好的经济质量。
从前者来说,民间投资的下滑其实也提供了一个下蹲起跳、提高增速的空间。如果民间投资能够重振雄风,那么经济增速超过6.5%也就大大有望。另外,每年的就业人员绝大多数都进入民营经济,那么,要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就离不开重振民间投资。
从后者来看,中国经济现在需要“脱虚入实”、振兴实体经济,而民营经济正是实体经济的主体;中国经济需要在创新创业中,实现新旧动能转换,而民间投资也正是创新创业的主力军。著名的“BAT”是民营企业,在创新创业大潮中雨后春笋般涌现的新产业、新企业,也往往都是民企身份。
这就不难理解,李克强总理为什么对民间投资那么重视。去年,他曾连续多次开会,部署扩大社会投资尤其是民间投资工作。他说,必须认识到,民间投资总量大,对消费和就业都有很强的带动作用。这不仅关系到“稳增长”,更影响着“调结构”;不仅影响当前,还会影响未来几年发展。
一方面,固然是经济下行压力和经济周期的问题,带来了民间投资的减速;但另一方面,也一定还有其他一些体制机制原因,阻碍了民间投资的增长。因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让其他一些原因更加凸显;也正因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从这些原因入手,消除民间投资增长的障碍,也就愈加重要。毕竟,经济周期很难改变,而体制机制的问题却可以解决。
针对民间投资增速下降,国务院去年曾派出督查组分赴各地,发现四大类问题,包括:屡遭“白眼”频“碰壁”,公平待遇未落地;抽贷、断贷现象突出,融资难仍普遍存在;“门好进、脸好看、事不办”,审批繁琐依然突出;成本高、负担重,影响企业投资意愿等。可见,民间投资不振,尚有原因;而提振民间投资,也尚有很大余地。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很多提法,可以说都是在针对这些问题对症下药。比如,全年再减少企业税负3500亿元左右、涉企收费约2000亿元,一定要让市场主体有切身感受;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打通“最后一公里”,坚决除烦苛之弊、施公平之策、开便利之门;以“三个凡是”原则,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进一步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加快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激励人们创业创新创富,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使企业家安心经营、放心投资;政府要带头讲诚信,决不能随意改变约定,决不能“新官不理旧账”;年内全部取消手机国内长途和漫游费,大幅降低中小企业互联网专线接入资费,让企业广泛受益等等,无不是要大大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提振民间投资。
从这个角度讲,也就不难理解国家发改委提出的相应举措,比如落实“26条”、进一步简政放权、进一步放宽准入门槛、进一步做好服务、维护好市场秩序等。
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辜胜阻的话说,就是还要让民企有空间投资、有能力投资、有动力投资、有信心投资。
事实上,只要这些问题得到解决,民间投资成长空间就会巨大,中国经济增长潜力也会巨大。比如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国企主要集中于三大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私营企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领域。私营企业在三大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投资占比仅为7.1%。在这些领域,怎么开放市场,吸引民间投资,就显得特别重要。据有关统计,去年以来,有1400个已公示社会资本方中标人的项目,通过PPP方式进行投资,总投资2.4万亿元,显示了民间投资的踊跃程度。
只要我们坚持稳中求进,沉着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新的一年里,中国经济仍将是世界经济最强劲的“发动机”。
2016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10.5%和10.8%,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4.5和4.8个百分点。
中国经济已经接近底部,但接近底部和实际触底并不完全相同,今后如果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得当,供给侧改革取得实质进展,中国经济触底是大概率事件。触底实际上是找到一个中速增长的均衡点。维持中国经济增长稳定,主要有六大新的增长动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挺立潮头、高瞻远瞩,作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科学判断,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开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实践,以新的有力作为标注着中国经济的新方位。
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可谓“风景这边独好”。2016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
流行的看法认为:中国经济下行主要是因为,中国经济自身的结构性因素造成的,投资拉动不可持续,因为4万亿的教训就在眼前,继续靠投资拉动会造成债务过量累积,以及大量产能过剩(刚刚闭幕的中美战略对话会议上,中国产能过剩竟成了国际问题)。
央行和银监会加强票据业务监管,要求银行严格审查贸易背景真实性,严格规范同业账户管理;银监会被传出近期向部分城市商业银行进行窗口指导,要求其停止新发分级型理财产品。
2015年以来,全球经济复苏再度展现其艰难、曲折的一面。主要经济体增速普遍放缓,新兴市场受到大宗商品价格暴跌和资本外流的冲击,股市和汇市波动引发投资者恐慌。
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京开幕。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从国内看,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风险进一步显现,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新旧动能转换相互交织,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鞭炮的声响仍在耳边萦绕,年味的浓酽犹在心头荡漾,刚结束长假的人们,相继踏上重返工作岗位的归程。当今中国,正处在由大向强的“关键一跃”,经济社会发展既有中流击水的畅快,又有乱云飞渡的风险。
从经济监测预警指数走势看,综合合成指数和扩散指数的分析预测结果,未来6个月中,中国宏观经济景气将现触底并小幅反弹的迹象,但整体波动仍将处于下降周期,本轮景气周期的收缩期较之以往更长一些,预计2016年我国经济仍可保持6.5%以上中高速增长。
APEC成员经济总量占据全球六成、贸易总量占世界一半,在世界经济版图中举足轻重。
广阔的空间,巨大的潜力,并非虚词。
在看到眼前数字的同时,看看长远。经济社会发展都是有具体语境的,是漫长历史进程中的一段,任何政策措施的制定推行都要立足眼前、着眼长远。
拓宽国有企业投资项目引入非国有资本的领域,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投资项目引入非国有资本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