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今年9月30日开始的第一轮调控收紧潮已两个月有余,在陆续出台的楼市调控新政下,中国房地产市场成交开始出现大面积降温。
中原地产研究中心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11月全月,中国54个受监测城市住宅签约量为24.94万套,同比下跌16.4%。如果不计入今年2月份(因春节假期而处于成交谷底)的成交数据,11月54城楼市成交量创下近18个月新低。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4个一线城市11月合计成交跌幅达到19.5%。其中,深圳跌幅最大为30%,广州其次跌28%。
不同口径的统计数据也反映出楼市的大幅降温。
中金公司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在政策调控影响下,11月份60个受监测城市新房销售额环比下降23.6%,同比增速收窄至8.8%。销售面积同、环比双双下滑。
中金公司预测,12月份,各地销售下行趋势将继续保持不变。在销售均价同比增速保持在15%左右的情况下,预计新房销售额将同、环比分别下滑5%和8%。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监测的30个典型城市11月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积为1990万平方米,环比减少10.5%,同比减少4.2%。这也是近21个月住宅成交首次出现的同比负增长。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指出,11月份楼市降温集中体现了政策调控的有效性。在限购限贷政策下,热点城市购房门槛提高,各类炒房需求减少,进而促使市场交易出现下滑。尤其是近期各地加大了执法力度,房企项目销售更加规范,恐慌性交易需求也开始减少,这使得市场交易出现了降温态势。
业内人士测算,最近两个多月时间内,20多个城市已经出台了50余次楼市调控政策。而且随着上海、天津等地的政策再现收紧,这场调控大潮似乎远没有结束,楼市的降温态势短期内也很难出现逆转。
随着政策效应的继续显现,严跃进预计,热点城市市场成交面积在12月份将继续下降。随着市场交易面积的下滑,房价上涨的幅度也将收窄,进而促使中国房地产市场回归理性和趋于平稳。
其实大房地产商一点不用愁,建立长效机制一定会加剧中国房地产产业背后的重组,现金流充裕,品牌知名度高,口碑好的大房地产商将成为最后的赢家。
其实大房地产商一点不用愁,建立长效机制一定会加剧中国房地产产业背后的重组,现金流充裕,品牌知名度高,口碑好的大房地产商将成为最后的赢家。
12月16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中国房地产市场提出了新的定位和工作部署,“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一表述,被看作是在减弱住房金融属性。作为从业人士,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解释称,“政策含义非常明确,住房需求要继续得到保障,炒房需求要管控和遏制”。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被看作减弱住房金融属性。
今年十一前后,全国20余城密集出台楼市调控新政,从限购、限贷、土拍供应、市场管理等多维度全面收紧了楼市政策。随着限购末班车集中签约的释放,12月初全国主要城市楼市成交量继续下滑。
今年十一前后,全国20余城密集出台楼市调控新政,从限购、限贷、土拍供应、市场管理等多维度全面收紧了楼市政策。随着限购末班车集中签约的释放,12月初全国主要城市楼市成交量继续下滑。
报告预测,2017年中国楼市将迎来一个短期调整期,总体将平稳回落,但具有不确定性。基于华房指数、基本面、改革红利以及投资投机需求转换等多个层面进行预测,未来楼市调整的幅度和时间长度有赖于调控和改革的力度。
“今年的楼市状态就像2015年初的股市,本应是逐步上涨的‘慢牛’,但被杠杆驱动,变成‘疯牛’。”一位资深业内人士表示,楼市高杠杆的风险和教训犹在眼前。
自2016年9月末以来,全国已有超过24个城市出台了50多次楼市调控措施,房地产市场的表现呈现出明显的分化状态。
自2016年9月末以来,全国已有超过24个城市出台了50多次楼市调控措施,房地产市场的表现呈现出明显的分化状态。
按照惯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在近日发布2016年1~10月全国棚户区改造进度情况,如不出意外,将会是提前完成“全年600万套改造任务”。
近期,武汉、深圳、杭州等地相继“加码”楼市调控政策。而在5天前,即11月9日晚间,杭州发布信息,楼市调控政策再次升级,加码限贷、限购。尽管如此,仍有分析人士表示,房地产调控之手必须毫不放松,对于城市管理者而言,必须看清大局,严控房价上涨卷土重来,为改革赢得时间。
虽然此前的调控政策对于该地市场成交量影响显著,但房价依旧高位运行并呈上升趋势。因此,从杭州市再次出台楼市调控政策可以看出,杭州市对于稳定该地房价、防范各类投资投机风险的决心。
虽然此前的调控政策对于该地市场成交量影响显著,但房价依旧高位运行并呈上升趋势。因此,从杭州市再次出台楼市调控政策可以看出,杭州市对于稳定该地房价、防范各类投资投机风险的决心。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10月份的郑州房地产市场在政策的强力引导下,已经发生了不小的改变,相关人士称,这是市场在政策调节下理性运转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