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老领导热议“国资流失”:怕告状拖累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依然是今年两会的热点话题。在今年两会上,刘明康、傅成玉、奚国华……这些曾担任过大型国企董事长的“老领导”们,更愿意说的是自己对“国资流失”质疑的思考。
“有的国企,把一些自己管不好的‘坏资产’‘烂资产’也抓在手上不敢卖,不敢盘活,一盘活就害怕别人告状说这是‘国有资产流失’。这个帽子可不小。”全国政协委员、银监会原主席刘明康这样说。
3月8日上午,在全国政协经济界别的一场联组讨论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石化集团原董事长傅成玉也有类似的看法。傅成玉表示,怕被说用国有资产流失修补坏账,因此国企步子迈得谨小慎微,这会放慢改革速度。
对此,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告诉记者:“国有资产流失有两种形式,一是在产权转换时发生的交易性流失,二是资产不流动、不清理‘僵尸企业’造成的资产缩水。后者所形成的‘体制性流失’才是最大的国有资产流失。”
国资流失定义尚不明确
在两会发言讨论中,有政协委员反映,有些国企因担心导致国有资产流失而拖慢改革进程。
傅成玉3月8日表示,目前国企改革存在“上热下冷”的情况——政府忙于改革,国企则一直在等待。傅成玉表示,要防止把改革的“歼灭战”拖成“持久战”。
对于国企改革缓慢的原因,傅成玉表示:“一是大部分国有企业还在等待上级文件和指示。即使一些现有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允许的改革,也进行不下去,怕被说‘抢跑’。二是怕被说用国有资产修补坏账,因此步子迈得谨小慎微。”
在刘明康看来,按照市场规律,有的坏资产就必须卖掉。他以自己曾任董事长的中国光大集团为例表示:“当时光大在做手表,把日本的机芯买过来,做个盒子就成了光大手表。我问这家公司当时的领导,光大什么时候能超过精工、浪琴呢?有战略规划吗?没有人吭声。”刘明康认为,像这样的企业就要“流失掉”,不能握在手上。
但是,对于国有企业而言,进行产权转换却非易事。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有时候公司的市值低于净资产,在这种情形下如果按照账面价格卖,没有人买。但按市场估值卖,就有国有资产流失之嫌。即便按当前市场估值卖很划算,但是如果过一段时间市值上涨,也可能被质疑是国有资产流失。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移动原董事长奚国华也在小组讨论的发言中举例称,2010年,中国移动认购浦发银行20%股权。中国移动持有的浦发银行股份,每年可以贡献1%左右的利润。“但审计不看利润增了多少,只看现在这20%的股权比买的时候价格更低。因此,每年审计都给加一条‘国有资产流失’,让我们很难受。”奚国华说。
值得一提的是,记者注意到,虽然很多关于国企改革的文件都提及要“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但对于如何界定国资流失尚无具体表述。
中国政法大学破产法与企业重组研究中心主任李曙光向记者表示:“市场定价的波动难以判断国有资产是否流失。我建议可以多从国有资产是否受损这个角度考虑,这主要审查交易过程中有无内幕交易、关联交易等。这样可以将经济问题、定价问题转变成法律问题。如果没有内幕交易等违法行为,就不应该被认为是国资流失。”
专家:消极改革或损失更大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采取兼并重组、债务重组或破产清算等措施,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在国企改革部分,该报告也指出,今明两年,要以改革促发展,坚决打好国有企业提质增效攻坚战。推动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结构调整,创新发展一批,重组整合一批,清理退出一批。
李锦向记者表示,“化解产能、处理‘僵尸企业’和国有企业改革是紧密相关的。一方面过剩产能、‘僵尸企业’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另一方面‘僵尸企业’的破产、兼并重组中又涉及到大量国有企业的产权转换。因此,如果不把国有资产流失界定清楚,那么处理‘僵尸企业’的进程也会被拖累。”
在李锦看来,国有资产流失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指运用各种手段、各种渠道将国有资产转化成非国有资产,在此过程中形成的“交易性流失”。另一种则是国有资产自身的“缩水”,这种流失常常不涉及违法方面的问题,而是不让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不清理“僵尸企业”等造成的国资亏损,可以称为“体制性流失”。
“与交易过程中的流失相比,‘体制性流失’后果更糟糕、更严重,也更需关注。如果消极对待改革,拖着等着看着,对发展中的机遇抱着‘宁可错过,别万一犯错’的想法,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能做强做优,甚至发生亏损、倒闭,那就是更大程度的国资流失。”李锦指出。
值得一提的是,国资委原副主任黄淑和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现在国企改革到了深水区,是配套性、互相关联性都很强的改革。在这种前提下,应该鼓励大家敢为人先。有一些东西即使错了,也没有关系,只要不是违法乱纪,要有一个容错的机制。
2016年即将进入尾声,这一年国企改革战果颇丰。一方面,国企改革“1+N”文件体系已完成,“十项试点”工作全面铺开;另一方面,央企已减少至102家,“两类公司”试点企业已有10家,央企混合所有制企业占比达68%。近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加快推进国企改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也将划定明年国企改革路线图,2017年改革大戏值得期待。
央企重组实现年度目标,地方国企改革加速探索,去产能提速,国企全年利润有望改善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无论是地方国有企业改革还是央企兼并重组均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多位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专家均表示,从今年国企改革取得的成效来看,不仅改革领域正在逐步扩大,改革力度也在逐渐加码。
截至目前,近七成央企实现混合所有制,首批7家垄断类央企混改试点方案即将批复。业内人士指出,下一步,无论是央企还是地方国企,各项改革措施都将进一步深化,尤其在兼并重组、混合所有制改革及去产能方面将取得实质性进展,从而打通改革“最后一公里”。
当前社会上对国有企业改革还存在一些认识误区,不利于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走出认识误区、凝聚社会共识,对于顺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河南省委省政府主导的这场“打赢国企改革攻坚战”中,这些国企究竟经历了什么样的考验,还不得而知。但毋庸置疑的是,“涅槃重生”成为国企负责人口中最常提起的一个词。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特别是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国民经济的关键和重要部门中处于支配地位,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不移把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最根本的是加强党的领导。国企改革正处于攻坚期和深水区,党的领导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国企要改革,就要求国企干部不仅能懂,还要深懂,提升整个国企的精气神,俗话说,国企强不强,就看“领头羊”。
深化国企改革,确保“两个毫不动摇”,应继续抓好国企领导人员这个“关键少数”的教育工作。
据了解,目前不少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原有国有划拨土地需缴纳金额较大的土地出让金,这增加了企业改制成本,影响了改制工作的推进,国资委等部门对此已经进行了多轮调研。与此同时,包括广东、江西、上海等国企改革重镇,都针对改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政策支持。
关于稳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肖亚庆指出,已出台了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有序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鼓励和规范国有企业投资项目引入非国有资本。李锦指出,“批示把国企改革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联系在一起,国企改革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抓手,治理僵尸企业又是重中之重。
业内人士指出,下半年围绕国企改革的市场化重组大潮涌动,核电、航空、航运、军工、铁路等五大行业的重组预期较高。梳理各省市的国企改革政策,混合所有制改革,兼并重组、员工持股和引入战投已成为重要举措。
如果说国企法人治理结构完善、混合所有制改革等并不能实时呈现在公众面前,那么,国资管理体制改革将带来的国资委职能的转变,将会显现得格外清晰。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在大部分地方叫做国资委,是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的唯一机构。
“人到哪儿去” 从分析来看,国企的“三供一业”负担较重,核心是社会移交改造费用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