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称大学生薪酬预期不降反增 国企仍为首选

2014-07-29 08:07    来源:中新网

  近日,由中华英才网主办的“第十二届中国大学生最佳雇主颁奖典礼”在京举行,最新一期《中国大学生最佳雇主调查报告》与会同期发布。

  中华英才网CEO Andrew North(安德鲁)在发言中表示,90后的大规模就业、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迅速普及,都在深刻影响着大学生就业趋势的变化,对于招聘者和相关政策制定者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最佳雇主调查报告旨在深刻的洞察这种趋势,为应聘者、招聘方以及相关政策制定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最终实现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的完美匹配。

  始于2003年,历时12载的中华英才网大学生最佳雇主调查和榜单评选,已经成为中国就业及招聘领域重要的参考依据和风向标。本次报告自2014年2月份开始样本和数据的采集,历时3个月共收集有效样本近5万份,为大学生的择业心理、薪酬预期等方面的分析提供了可靠依据。与此同时,本次报告依据中华英才网在业内首次提出的CBCD评估模型,通过4维体系的16项指标的评比,颁布了2014年的“中国大学生最佳雇主排行榜”,评选出Top50总榜单和21个细分行业的子榜单。

  面临“史上更难就业季” 大学生薪酬预期不降反增

  去年的“最难”就业季在2014年变成了“更难”就业季,在强大的就业压力下,大学生对首份工作的薪酬预期不降反增。据最新一期的报告显示,截止2014年5月份,仍有38.9%的在校大学生尚未签约,与如此严峻的就业压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77%的在校大学生薪酬预期集中在4000-5999元的区间,而在2013年75%的在校大学生预期集中在2000-3999的区间。

  对此,中华英才网研究院分析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经济因素是物价上涨以及由此造成的生活成本增加,但与此同时,90后大学生群体对自我价值的认同和追逐更加强烈,进而通过薪资有所体现,也是造成预期薪酬逐年走高的成因之一。

  国企仍为首选但吸引力下降2成就业者有创业倾向

  尽管仍有35.9%的在校大学生将国有企业列为最理想的求职单位,但在工作三年以上的就业人群中,依然选择国企的比例下降为23.91%,而愿意选择民营企业的比例则达到了33.63%。国有企业在福利保障体系和职位稳定性方面依然具有优势,但随着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的完善和大量新兴市场机会的出现,国企的吸引力已经开始下降。

  与之相呼应的是,在已毕业大学生中,有自主创业倾向的人占到了18.9%,接近两成,这一比例较去年的2.21%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催生了大量的市场机会,客观上为自主创业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与此同时,已就业人群在积累了一定工作经验和社会资本之后,更期望通过自己能够掌控的方式实现自身价值;此外,新一届政府上台后的一系列政策,体现了对市场经济活力进行释放的坚定决心,也是形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因素。

  工作岗位与所学专业匹配度较低凸显人才供求的结构性错位

  据调查报告显示,在校大学生中仅有19.3%希望从事与自己本专业一致的工作,而不希望从事本专业工作的比例则高达34.9%。与此同时,在已就业人群中有66.4%更换过工作,而且其中的86%的人要经过1至2次工作的更换才能找到自己适合的岗位。

  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既有可能是学生们对自己所学专业的不满,也有可能是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降低了自己的择业要求。但无论是哪种原因,在客观上都凸显了以大学为主的人才输出体系与当下的市场需求之间的结构性错位。

  中华英才网研究院分析认为,在酒店、航空等行业,针对自身行业的人才需求与院校展开合作设立相应专业,在所学专业的实用性和毕业后的就业比率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果可以推动更多行业与高校的有效对接,在一定程度上将“招聘”转变为“招生”,将是一个对高校、企业、国家都有利的资源优化过程。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的李强秘书长也在活动现场表达了对上述建议的肯定,并表述会与中华英才网进行更加深入的合作。

  网络招聘平台仍为求职者首选求职方式

  相比较传统媒体、校园招聘和新媒体等其它途径,48.5%的求职者首选基于互联网络的招聘方式。这主要是基于互联网所具备的经济成本相对低廉、可选择范围无限延伸、资讯获取更加容易、服务更加专业等优势。

  然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正在深刻的影响着求职者和应聘者的使用体验。人们将越来越多的时间花在移动终端设备上,当然也希望求职的过程也可以在移动设备上获得更好的体验;而招聘者也希望能借助更多的信息和渠道,立体而全面的完成对应聘者的筛选。

  中华英才网董事长Leslie Buckley(莱斯利)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我们清晰的看到了这些变化,并投入巨资来开发和升级我们的技术平台,去迎合甚至引领用户的使用习惯。”据悉,三周前中华英才网刚刚获得了约2.5亿元人民币(3000万欧元)的注资,将主要用于技术平台的升级与核心人才的引入。

责编:张开放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