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进出口增速双转正 分析称非复苏而是回归常态
中国7月进出口增速双双由负转正。
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出口同比增长5.1%,进口增长10.9%,当月实现贸易顺差178.2亿美元。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霍建国8月8日表示,7月贸易数据较为真实反映了当前中国的进出口形势,4月末海关、商检等强效挤除贸易水分的动作,对正常的出口亦有影响,5、6月份贸易的超低速增长甚至负增长,并未真实反映中国外贸的增长潜能。
另一外贸系统人士评述,决策层对外贸形势进行重新研判后已经于7月末推出了包括通关便利化、暂免出口商品法检费用等6项扶持措施,但要留意的是,包括出口退税调整、信贷、汇率在内的关键政策并未见有松动迹象。
7月进出口转正
海关分类数据显示,7月份的双边贸易中,仅仅对日本的贸易呈现下降,降幅为6.1%,对欧洲、美国、东盟和香港的贸易增速分别为5%、10%、13.1%、2.8%。
瑞穗证券亚洲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针对上述数据分析称,与其说中国进出口数据复苏,不如说回归常态。因为外管局贸易审查的“20号文”的冲击导致5月、6月部分外贸交易延后,并转入7月数据中。
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周世俭说,人民币汇率的企稳也是7月贸易反弹的重要因素。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显示,今年5月底,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为116.3,较去年年底已经升值了5.6%。今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的升值一直持续至6月。
周世俭还提醒,6-10月这一西方感恩节、圣诞节前的数月一直被视为中国出口的传统旺季,按照惯例,这一时期进出口尤其是出口数据会较为理想。
事实上,外部环境的略微改善也可能是7月出口好转的原因之一。全球主要国家的PMI(制造业经理人指数)7月都有显著回升,其中美国7月PMI升至53.2,创下四个月以来最高点。
7月贸易数据中10.9%的进口增速大大超出市场预期。沈建光谨慎评述这一数据说,进口增速的超预期并不意味着内需恢复,因为目前为止还没有其他支持这一逻辑的信号,国际油价的上涨可能是进口超预期的部分理由。
霍建国则认为,7月进口的恢复是中国经济需求上趋向活跃的一个迹象。海关的分类统计显示,7月份,中国的能源和资源性产品进口量明显增加,铁矿石、煤炭、原油、大豆都呈现20%以上的数量增长,但进口单价上涨的只有原油和大豆;机电产品7月进口了732.1亿美元,增长8.2%。
浙商证券宏观分析师郭磊说,7月进口回暖与PPI见底之后的补充库存有关,进口数据的强势和7月国电口径发电量走高、中游价格抬升这些特征结合起来,已经隐隐显示出内需企稳的迹象了,但这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和确认。
关键政策无松动
深圳出口虚增一事曝光之后,决策层4月末启动了系列措施挤出外贸水分,6月底更派出调查组赴外贸重镇调研,试图厘清真实的贸易形势,为决策提供参考。
随后的7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经通过促进贸易便利化推动进出口稳定发展的措施,主要包括便利通关、暂免出口商品法定检验费用、发展短期出口信用保险、服务贸易出口零税率、实行进口贷款贴息、稳定人民币汇率等措施。
霍建国评述,这一系列政策对稳定出口企业的信心有一定作用,虽然措施力度不大,但当前贸易形势下还不需要出台太硬的刺激政策,这类旨在改善贸易发展环境的措施会对随后数月的进出口有所裨益。
此前外贸系统在调研后曾试图争取三块政策:将个别附加值高、有出口潜力但退税还不足17%的商品出口退税率上调;争取人民币汇率年内趋稳;信贷政策对有订单、有合同、有市场的出口商倾斜。但这三块硬政策,除了汇率已经趋稳外,其余未见调整迹象。
数位受访人士都认为,全年要完成8%的进出口增长目标应无障碍,但周世俭提醒,这一估算是在未剔除1-4月深圳出口虚增水分基础上得出,决策层应该考虑剔除这部分水分后重新公布1-4月份的外贸数据。
另外,今年的贸易顺差任务完成预计有一定难度。1-7月,中国已经实现贸易顺差1257.7亿美元,而根据年初商务部在全国商务工作会议上的目标,原本期望贸易顺差在2012年2303亿美元的基础上能有所削减。
而国家信息中心最新的报告预测,全年出口增长9%左右,进口增长7.3%左右,贸易顺差达2800亿美元;报告建议,短期应保持汇率基本稳定,中期则应由汇率中间价逐步市场化入手,增加汇率弹性。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底会议称,下半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总体平稳发展态势,要稳定对外贸易,完善政策和服务,拓宽出口渠道,积极增加进口,有效应对贸易摩擦,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
(宋菁)
相关新闻
更多>>